从每千克30毫克到每千克100毫克——在实施已近一个月的白砂糖新国家推荐标准“GB/T 317-2018”中,不少网友发现,对比刚被替代的2006版标准“GB/T 317-2006”,其中的二氧化硫指标有所放宽。一时间,多个自媒体公众号发文认为,新标准放宽白砂糖二氧化硫指标,会对健康造成威胁。
事实果真如此吗?
就此,制糖工程专家、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李坚斌教授做出解读,白砂糖国家标准主要是针对原料生产而制定的,一般纯度达到99.75%左右,结晶后的白砂糖里二氧化硫存留会很少,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李坚斌认为,总体来说,新标准所规定的二氧化硫指标虽然看起来较之前有所放宽,但仍是安全且可控的。
白砂糖新国标发生了什么变化?
9月1日,白砂糖国家推荐标准GB/T 317-2018正式实施。
新的推荐标准中,二氧化硫指标由GB/T 317-2006要求的小于或等于“6mg/kg(毫克每千克,下同)至30mg/kg”改为符合GB 13104-2014的规定,即小于或等于100mg/kg。
在旧的推荐标准GB/T 317-2006中,白砂糖的二氧化硫指标根据“精制”“优级”“一级”“二级”4个等级,分别要求小于或等于6mg/kg、15mg/kg、30mg/kg、30mg/kg。
多个自媒体公众号由此认为,新标准放宽了二氧化硫指标。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糖》(GB13104-2014)系强制性标准,是卫生标准,属于最低标准,所有相关类别产品都要符合这一标准;而《白砂糖》(GB/T 317-2018)系推荐性标准,属于产品质量标准。该标准引用的标准里包括了前述强制性标准。
换而言之,对于原来GB/T 317-2006中的“小于或等于6mg/kg至30mg/kg”的指标要求,企业此前可自行决定是否执行。而GB13104-2014是强制标准,“小于或等于100mg/kg”的二氧化硫指标是企业必须执行的。
白砂糖中为何会残留二氧化硫?
相关论文文献显示,国内大部分甘蔗糖厂使用亚硫酸法,以二氧化硫为主要的澄清剂,即脱色剂。传统的亚硫酸法工艺中,为了降低色值及粘度,粗糖浆还要经过硫漂。过度硫漂会使糖浆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升高,白砂糖中残留微量二氧化硫不可避免。
碳酸法也是生产白砂糖的工艺之一。用碳酸法生产白砂糖时,经石灰与二氧化碳澄清后的清汁需加入二氧化硫进行硫漂,浓缩后的糖浆再经二氧化硫漂白。过程中虽两次使用了二氧化硫,但由于其加入量少,一般碳酸法生产的白砂糖中二氧化硫的含量较低。
同时,二氧化硫残留量的多少与生产方法和工艺控制水平有关。
为了不断降低白砂糖中二氧化硫残留量,国内亚硫酸法糖厂采取诸如取消糖浆硫漂、使用糖浆气浮新技术等方法来提高白砂糖的质量,以此减少二氧化硫残留量。
专家:新国标安全且可控
制糖工程专家、广西大学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李坚斌教授表示,国内糖厂主要以亚硫酸法生产为主。同国外原糖—精炼二步法的制糖工艺不同,国外的制糖工艺先用石灰法生产原糖,再回炉提纯后重新结晶,生产白砂糖。这种工艺结晶提纯后的白砂糖质量很高。
李坚斌说:“白砂糖国家标准主要是针对原料生产的,且标准中对纯度有具体要求。一般来说,纯度达到99.75%左右,结晶后的白砂糖里二氧化硫存留很少,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他表示,作为食品的白砂糖,在生产过程中提纯的纯度值很高,且市场上有不同级别的白砂糖。消费者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更高级别的白砂糖。
对于二氧化硫指标含量变化,李坚斌表示,这跟生产工艺有关,“总体来说,新标准所规定的二氧化硫指标是安全且可控的。”
二氧化硫会影响健康吗?
公开信息显示,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了致癌物清单,二氧化硫在3类致癌物的清单中。3类致癌物,即对人类致癌性可疑,且尚无充分的人体或动物数据的一类物质。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对二氧化硫进行了安全性评估,并制定了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 0-0.7mg/kg。
据食品安全专家、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少伟介绍,“二氧化硫在白砂糖生产过程中作为脱色来使用,剂量决定毒性。作为白砂糖残留物的二氧化硫的安全性,归根到底就是看食用的品种和量。但白砂糖中二氧化硫的残存量很少,可以放心食用。”
北京市营养学会理事、注册营养师顾中一在其微博发表的视频解读中也认为,二氧化硫作为3类致癌物,并没有人体证据能够证明其致癌。日常食用食糖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少量二氧化硫进入体内后最终生成硫酸盐,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不会产生毒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