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搜索项

穿越千年的交流,那些年考古中被发现的美味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报     发布日期:2019-07-10 09:32:27    阅读:0

据媒体报道,不久前,在江苏溧阳上兴镇,考古人员对一座春秋时期的土墩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工作。该墓出土了印纹硬陶的罐、釜,原始青瓷的盅、瓿,泥质灰陶的三足盘,储存器、炊器、盛食器俱全。不过,令人惊奇的是,当考古人员清理到第五层墓葬时,发现有一个陶罐与众不同。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满满一罐完好无损的鸡蛋。

古墓中发现鸡蛋的消息,很快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事实上,这并非考古中第一次发现食物遗存,考古人员曾经还发现过面条、藕汤、饺子、肉串、点心……

那些年在考古现场被发现的“美味”,有不少改写了我们的食物史。


喇家遗址的面条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叶茂林至今还记得,他所带领的考古队2002年在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发现4000年前面条的细节。

当时是秋冬季,考古队正在喇家遗址的一处小广场上进行发掘。在地下约2米深的地方,他们找到了一座建筑房址。房址的地面上,有一个倒扣着的红陶碗。考古队员揭开一看,里面不仅存满了泥土,竟然还有一团卷曲缠绕的面条状残留物。

“看上去就像是面条,但风化得厉害,只有像蝉翼一样薄的表皮尚存。”叶茂林回忆说。

经检测,这碗面条并非由小麦制成,而是由小米制成。令人感兴趣的是,在分析残留物样品中,还检测到少量的油脂、类似藜科植物的植硅体以及少量动物的骨头碎渣。有专家猜测,这些估计是这碗面条的配料,说明这可能还是一碗荤面。


战国楚墓的鲫鱼干

位于湖北荆州的夏家台258号墓,是战国中晚期一座中型墓,距今约2400年。这是座仅一室和南部一头箱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加上墓道呈“甲”字形。墓道长2.93米,宽1.7米,楚墓残深3.8米。外一椁内一棺,楠木椁板,头南脚北。棺顶弧线流畅美观,底部离地悬搁,头脚两端留有捆束用的麻绳。考古人员打开楠木椁板发现,竟然有4条2400年前的干鱼。从形态上看是野生鲫鱼,腹背剖开的都有,巴掌大小,鳞片依然,色红如鲜。


马王堆汉墓的藕汤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共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种类十分庞杂,包括日用饮食器具、乐器、兵器、书籍、衣物、食品等,几乎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据报道,考古队员在木制几案的下面,发现了一个带盖的漆器,小心翼翼地揭开漆器的盖子后,发现里面竟是藕汤。当他正要将这件器物递给墓外负责接取的工作人员时,只见汤水里的藕片渐渐融化,有几个稍微薄一些的藕片,很快就看不见了。

还好一旁的随队摄影师听到队员的呼喊声,赶紧跑来按下快门,将这罐两千多年前的藕汤定格在黑白照片里。当你走进湖南省博物馆时,还能从墙上展示的照片里,一睹这罐藕汤的风采。


陕西汉墓的“ 翠绿美酒”

2003年,在陕西西安挖掘出了汉代高级墓葬,考古人员在墓葬中发现了一些铜制品。技术人员清理了钟盖上的铜锈,接着又小心剔除了钟盖密封封口的生漆,3分钟后,铜钟的钟盖被轻轻启开,霎时间,一股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经久不散。随即,工作人员迅速将吸管插入铜钟,将这些2000多年前的陈年古酒徐徐吸进备好的药用玻璃容器中,共装了五大瓶,总存量达26千克。至于出土的酒为什么是翠绿色,专家解释说,古时人们常把酒叫“翠绿”,一是有的酒本身就是绿的;二是大部分酒经长期放置,颜色都会变绿。此外,也跟盛酒的容器有关,酒和青铜器长期作用发生氧化,自然会变绿。


宁夏汉墓的肉串

宁夏中卫常乐汉墓17号墓2012年出土了汉代烤肉串实物以及用来撸串的烧烤炉子。可能有人好奇,原来几千年前的人也会烧烤啊。岂止是几千年前,原始人刚开始用火的时候,最先学会的烹调食物就是烤肉,古人称之为“炙肉”。


阿斯塔那古墓的饺子和馕

位于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那古墓群,被称作是“地下博物馆”,这里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由于当地气候干燥,墓葬里的一些面食点心也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据报道,考古人员曾在阿斯塔那古墓群发现了几枚唐代的饺子。尽管它们已严重钙化,整体颜色发黑,坚硬如石,但外形相当完整。饺子的面皮由小麦粉加工而成,摆在木碗中形如月牙,看起来和现在的饺子很像。

考古专家表示,在阿斯塔那古墓群出现的月牙形饺子应该符合中原地区的面食制作特点,是当时不同地区间文化交流的见证。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早在那一时期,中原地区的饮食习俗就已流传到西域,并被当地人所接受。

此外,阿斯塔那唐墓中还发现了一个直径达19.5厘米的馕,呈圆形,出土时碎为12块,土黄色,已经脱水干化。其原料为小麦粉,是在馕坑中烤制而成的。它中心薄,边缘厚,中央戳有花纹,样子与现在新疆人日常所吃的馕完全一样。实际上,阿斯塔那唐墓中出土的食物不在少数。除了上述的饺子和馕之外,还有烧饼、馄饨、月饼、莲花状的点心、干果等。可以说,古人吃得一点也不比现代人差。


邢口镇的千年古莲子

2015年2月,河南开封杞县邢口镇一处工地挖出疑似宋朝时期的“千年莲子”,在当地群众中引发“挖宝”热潮。村民龚军成挖出了3粒古莲子,大小如花生粒,外表光滑,呈黑褐色,捏起来很硬。有人不小心把莲子挖破了,还尝试着吃了。“味道不错,吃着焦香。”龚军成说,古莲子打开之后肉是白色,中间一小团绿色,基本和现在的莲子一样。考古专家表示,宋神宗熙宁十年间(公元1077年),黄河改道南迁,经过杞县境内的高阳、邢口等地,所以产生了“邢家渡口”和“河沿村”等地名。如果当时有人种植莲藕,经过黄河冲刷淤积,就会产生“千年古莲子”。

据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测定,邢口镇古莲子的寿命在830岁至1250岁之间,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种子。古莲子的外面有一层硬壳,不仅能完全防止水分和空气内渗和外泄,还形成一个存贮着0.2立方毫米空气的小气室,用以维持古莲子的生命。此外,古莲子中所含的水分也极少,只有12%,再加上被埋在泥炭层中,长期处在干燥、低温和密闭的条件下,因此可以保持千年的生命力。千年之后如果环境合适,莲子还能重新焕发生机,长出新芽。

(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