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搜索项

牧业转型:如何从“严冬”到“暖春”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报     发布日期:2017-04-17 15:56:57    阅读:0

随着国内乳制品行业的竞争进入白热化,奶价回升对牧业带来利好的同时,必将增加乳制品加工企业的成本,跨境购、进口大包粉及液态奶依然充斥着国内市场。预计2017年,整个乳制品行业总体要好于2016年,但困难依然存在。国内乳制品市场需求疲软和进口低价乳制品大量冲击导致国内乳品企业对原奶的需求大幅缩减,让本处于过渡转型期、占中国牧场总量七成以上的中小牧场雪上加霜。

针对这一现状,有关专家认为,中国需要发展“第四代”牧场模式,使牧场主成为“牧场合伙人”,打造利益共同体,投资经营不分离。同时,在原奶生产基础上,引入中高端肉牛养殖,通过“乳肉兼营”破解中国牧业困境,最终实现生产转化,确保可持续均衡发展,以思维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中国牧业的供给侧改革。


养殖与加工脱节

“国际奶价下行的背景下,奶粉进口量稳增,国内生鲜奶需求骤减,养殖企业压力巨大。”黑龙江一家牧场负责人对笔者说,乳品加工企业更热衷采购进口大包奶粉来生产复原乳,而不愿意采购价格较高的生鲜乳,造成我国乳品企业对原料奶的需求量小,牧场生产的原料奶销售困难,形势非常严峻。

行业监测数据也凸显了奶牛养殖企业的困境。就在不久前,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透露,去年3月,国内奶牛养殖亏损面已达到51%,比上年增长了5.8%,亏损面超过了一半。而且这种恶劣的态势还在扩大。

“究其实质,奶牛养殖业与下游乳品加工业利益脱节、体制上分头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某牧场负责人认为,由于中国的体制问题,养殖企业和乳品加工企业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奶牛养殖属于农业口,乳品加工属于工业口,在管理上就是脱节的。到“下面”更是这样,养殖企业和乳品加工企业上下游利益脱节,各管一段,不能紧密结合。

在港上市的现代牧业是国内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其发布的2016年半年年报业绩显示,受原料奶售价下跌影响,现代牧业上半年收入为25.70亿元,同比下跌8.8%;截至6月底,现代牧业中期由盈转亏,亏损额为5.66亿元,而同期净利润为5.07亿元。

这是现代牧业自2010年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现代牧业的亏损也让国内专家对于大型牧场是否适应中国国情提出了疑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奶牛养殖企业中,现代牧业亏损不是个案,其他中小型牧场在2016年同样面临亏损的压力。

原奶价格下滑,迫使奶牛养殖企业向下游产业链延伸,现代牧业、中地乳业还有中国圣牧,纷纷将触角深入下游推出自有品牌的乳制品。


打通上下游抗风险

作为国内最大的上游原奶供应商,现代牧业这几年积极在下游布局。乳业是一个行业波动较大的产业,从行业经验来看,从挤奶到加工的零距离一体化,并将奶源优势通过产品传递到终端市场,这种乳业上下游打通后的一体化模式的企业更能抵抗行业风险。

2017年1月5日,蒙牛乳业和现代牧业在港交所联合发布要约公告,根据公告,蒙牛将向Success Dairy II (卖方)以每股1.94港元的价格收购相当于现代牧业16.7%的股权,交易总金额约18.73亿港元。此交易完成后,蒙牛持股将增加至39.9%,仍将是现代牧业最大单一股东。

蒙牛公共事务部负责人表示:“在双方看来,这是一次双赢的收购,不但为蒙牛保证优质且稳定的原奶源供应,现代牧业也将获得更稳定的产品输出渠道。”

乳业高级研究员宋亮认为:“随着国家出台政策支持低温奶产业发展,奶源再次得到高度重视。蒙牛要转型发展低温奶产业,必须要有优质而且具有一定分布性的奶源基础,对蒙牛而言,现代牧业是当前最优的选择。”

上游的日子不好过,在下游发力成为一些奶源企业的希望,现代牧业同样将触角深入下游力推自有品牌的乳制品。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认为,现代牧业在原奶销售不佳的情况下,发力下游做品牌,但是战线拉得过长,产品的销路也没有打开。这令现代牧业的日子比较难过。

公开资料显示,蒙牛上一次大手笔入股现代牧业还要追溯至2013年,当年5月,蒙牛宣布以每股2.45港元收购现代牧业26.92%股份,总作价31.78亿港元,增持后蒙牛持有股份从原有的1%增至28%,成为现代牧业最大单一股东。

而此次增持,蒙牛乳业在公告中指出,本次收购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蒙牛在高端乳制品市场的定位,支持发展低温乳制品,成为综合市场领先公司,拥有卓著能力控制整条价值链并进一步提升经营效益。


第四代牧场或助力牧业转型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也进入加速阶段。多位专业人士表示,中国牧业即将告别“严冬”而迎来“暖春”。

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中国牧业随之进入“寒冬”。此后,中国牧业产业先后形成了以奶站和小区为代表的第一代牧场模式、万头规模型的第二代牧场模式和联合体第三代牧场模式。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牛奶产量达3724.64万吨,而国有农场牛奶产量仅为375万吨。中小牧场仍是中国牛奶产量的“主力军”。

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在解读五部委联合印发的《“十三五”奶业发展规划》时表示,规划中强调了“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小康社会不能没有牛奶”的战略定位,以“4个突出”为发展原则,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推动一体化,确立到2020年我国奶源自给率不低于70%、规模养殖比重不低于70%等奶业发展目标。马莹也指出,未来还要继续发挥D20(中国奶业20强)的作用,将D20打造为中国奶业的旗帜和标杆。

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日前表示,中国奶业发展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奶业发展既面临着国外市场竞争的挑战,也面临着调结构、转方式,不断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的重大任务。

在此过程中,以“乳肉兼营”方式和“牧场合伙人”机制为核心的第四代牧场模式应运而生。

“乳肉兼营”通过实现牧场在乳制品和肉制品生产之间的动态平衡,提升中小牧场的综合盈利能力。中国牧场的传统经营模式以单一生产销售奶制品为主,导致“奶荒”和“奶剩”交替,市场难以稳定。第四代牧场模式主张在原奶生产基础上,引入中高端肉牛养殖,从而实现“牧业+肉业”双轮驱动及“牛奶+牛肉”产供销一体化。

“牧场合伙人”机制则依托“众筹”理念,整合优质中小型牧场和投资商,进而打造牧场“利益共同体”。草原和牛董事长马红刚表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从合作社走向股份制,是第四代牧场模式在管理机制上的创新。此机制下,投资商就是经营者,牧场主就是持股人。投资经营不分离,就能在保证供应的基础上,发展牧业产业链。

此外,第四代牧场模式还注重“以外修内”,引进并整合海外优质的肉牛基因及草场资源,与国内牧业形成协同效应,加快牧业产业提质增效。草原和牛副总裁贠志兴表示,中国奶牛和肉牛的基础基因资源稀缺,纯种和牛的比例不高,因此在澳大利亚、日本等牧业大国建立研究所,引进纯种和牛基因就很有必要。


10部委联合发声推动奶业体制改革

为推进产业体制改革,统筹上下游协同发展,4月7日,奶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联席会议制度,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推进的工作。会议审议通过了奶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会议要求,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齐抓共推,构建推动奶业发展的协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一是加强协作配合,强化信息沟通,做到无缝衔接,高质量高效率抓好工作措施落实。二是着力解决难题,及时召开会议商讨奶业重大问题,共同研究应对的办法和措施。三是搞好服务联络,联席会议办公室要主动加强与各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定期通报情况,做好服务联络,确保联席会议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会议指出,奶业发展关系民生保障,关系国民体质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就奶业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振兴民族奶业、重塑消费信心提出明确要求。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全力抓好落实,密切协作,通力合作,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支持奶业振兴发展。

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成员单位要以落实好《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抓手,推进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复原乳管控,加快转型升级,补短板、降成本、优品质,创建一流品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生产生态协同发展,切实把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联席会议召集人、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主持会议并讲话,联席会议召集人、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副局长郭文奇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卫生计生委、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10个奶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有关负责人,中国奶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郭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