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搜索项

昆虫是否可以在未来成为人类的替代食物?

信息来源:新华社     发布日期:2017-06-05 10:45:58    阅读:0

“民以食为天”,吃饭对人类而言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2050年,人类将迈入90亿人口大关。随着世界人口激增,食物或将逐渐成为紧俏资源。翻开人类食谱,会发现人类的“餐桌”丰富多彩。在这种情况下,昆虫被纳入未来食物的考虑范围。昆虫食品,在食品圈中引起过热烈讨论。当然,昆虫是否可以在未来成为人类的替代食物,还需更多详实的科学数据来验证。


昆虫可作为人类食物主要来源

去年,“世界粮食日”前夕,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发布了2016年度全球饥饿指数(Global Hunger Index),报告指出,目前全球约有7.95亿饥饿人口,相当于每9个人中就有1个人在挨饿,而且这些饥饿人口基本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其实早在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审议通过的《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就提出了“在2030年消除一切形式和表现的贫困与饥饿”的宏伟目标。但2016年全球饥饿指数的发布却预示着,世界各国如果不加快减少饥饿步伐的话,人类将难以实现2030年完成零饥饿的目标。

在粮食紧缺的同时,人口却在飞速增长。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到2050年,世界人口预计可达90亿。“未来人类吃什么”已经不是一个假想,而是迫在眉睫、亟须解决的问题。

201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了一项名为《可食用昆虫:食物和饲料保障的未来前景》的报告。报告中提到,全世界可供人类食用的昆虫超过1900种,许多昆虫富含优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纤维和矿物质,可以作为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

2015年,世界银行也发布了题为《昆虫:人类未来食物?》的专题报道,称全球人口增速、土地缺乏、海洋遭过度捕捞、气候变化给全球食物体系构成了额外压力,因此,养殖供人类或动物食用的昆虫,被视为满足全球食物需求和缓解环境负担的潜在替代方案。

目前,在拉美国家,昆虫已逐渐融入其膳食结构,在亚洲的部分地区,蚕蛹、蚱蜢等常见的昆虫也走上公众“餐桌”,在我国的云南等地,昆虫甚至成为当地的特色美食之一。


许多昆虫营养含量超传统肉类 

2014年5月,全球首次以昆虫为主题的国际会议“昆虫喂饱世界”在荷兰举行,会议主题为“推动昆虫作为人类食物和动物饲料的应用,以确保粮食安全”。

与会人员对236种可食用昆虫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许多昆虫的蛋白质、钙、铁、锌、脂肪等含量竟超过了传统肉类。就拿在人们心中形象相当负面的昆虫——蝗虫来说,它的蛋白质含量高达74.88%、脂肪含量为5.25%,并且其氨基酸含量比鱼类高1.8%—28.2%,通过与传统肉类(牛肉)的对比发现,每100克牛肉(干重)铁含量为6毫克,而每100克蝗虫(干重)铁含量则为8—20毫克。又比如,金蝉蚕蛹是被许多人逐渐接受并食用的昆虫,据分析,金蝉蚕蛹的蛋白质含量高达58.58%—70.2%,是牛肉的近3.5倍、鸡肉的3倍、鸡蛋的6倍。

除了直接食用,昆虫的“副产品”也逐渐受到关注。2004年,美国爱荷华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太平洋折翅蠊的蟑螂产的“奶”(蛋白结晶),其营养成分是牛奶的3倍,是热量和营养的绝佳来源,这种特殊的结晶中包含了脂肪、蛋白质和糖类。当然,仅靠蟑螂自然产奶肯定无法达到“喂养人类”的目的,因此,研究人员计划在实验室制造生产这种“蟑螂奶”。

昆虫不仅可以解决吃饭问题,或许也会改善地球环境。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食用昆虫正被视为一种低碳的饮食方式,部分昆虫和生态环境学家认为,食用昆虫有助于缓解温室气体的排放,因为浑身都是蛋白质的昆虫,具备超高的饲料转化率。例如,1千克饲料在蟋蟀体内产生的可食用蛋白比牛肉多12倍。并且,昆虫不像牲畜一样需要“巨大”的生长空间,其排放的温室气体量也比牲畜低。饲养常见的昆虫(如蟋蟀和蝗虫),其排放的甲烷气体比饲养家畜要少近10倍,而排放的一氧化碳更是比家畜少300倍左右。除此之外,某些种类昆虫的抗旱能力很强,它们的生存需水量比牛、猪或其他家禽少很多。


全球约20亿人口食用昆虫    

在FAO的报告中,有一个数字特别瞩目:目前世界上约有20亿人在食用昆虫。

FAO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开展的研究显示,目前人类消费最多的昆虫分别为:甲虫(31%)、毛虫(18%)、蜜蜂、黄蜂和蚂蚁(14%)以及蚱蜢、蝗虫和蟋蟀(13%)。喜欢食用昆虫的人群主要集中在非洲、亚洲和拉美地区。油炸是最常见的烹饪昆虫的方法。据体验者描述,部分昆虫被油炸过后,能令人从中品尝出干果和巧克力的味道。

对于昆虫作为未来食物的备选,人类的心理障碍也许是这一替代食物遇到的最大阻力。毕竟部分昆虫的野外生长环境让人难以接受,加之一些昆虫的“样貌”在很多人眼中可谓“丑陋”乃至“恶心”,所以很多时候,人们从心理上拒绝食用这种替代食物。

对此,研究人员和厨师们脑洞大开,用各种创意将昆虫与普通食物混合在一起,制成面包、薯片、饼干等日常食物,从而规避掉昆虫形态令人产生的不适,让更多人可以接受昆虫食品。蟋蟀富含铁、蛋白质、维生素B及其他营养成分,其含钙量可媲美牛奶。在老挝,蟋蟀甚至被誉为是解决营养不良问题的“药膳”。

在此基础上,瑞典甜品公司Bitty开发出蟋蟀的“小清新”吃法——把蟋蟀压成蟋蟀粉,将蟋蟀粉与其他的烘焙原料混合,制作出蟋蟀面粉饼干,当然,如果顾客不喜欢烘焙成品,也可以直接购买蟋蟀面粉;Exo食品公司则“口味更重”,他们推出了蟋蟀能量棒,这种能量棒不仅口味多样,有坚果、香草、花生酱、蓝莓等,而且每块能量棒的蟋蟀含量达40只,绝对“大补”。


食用昆虫需关注食品安全

虽说“民以食为天”,但“食以安为先”却是前提。在食用昆虫时,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目前,科学家对于昆虫的食品安全性还缺乏系统研究,某些突出问题仍然存在,例如野外捕获的昆虫可能会沾染其他污染物质,而工业化饲养的昆虫,由于昆虫也有自身的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等,也可能会给人类或者牲畜带来危险。

除此之外,昆虫的高蛋白质含量也可能在食用过程中“惹祸”——引发过敏反应。例如,对原肌球蛋白过敏的人群不可以食用甲壳类(虾、蟹)食物,而昆虫和甲壳纲体的原肌球蛋白序列类似,因此,对甲壳类过敏的人群也不能轻易尝试食用昆虫。

因此,昆虫作为一种未来可能的粮食替代品,其在食用和饲料方面的潜力还有待开发,科学家对其消费情况的研究也才刚刚起步,可以证明其对粮食、营养和环境安全重要性的科学资料相对缺乏。昆虫是否可以在未来成为人类的替代食物,还需更多详实的科学数据来验证。


全球美食界热衷吃虫

韩国

韩国忠清北道某食品企业日前推出了以食用昆虫黄粉虫为主料的“昆虫米肠(又称糯米血肠)”,吸引消费者眼球。

乍一听不少人或许会觉得有些“恶心”,其实是将晒干的黄粉虫磨成粉,与其他食材一同灌进猪肠里。据悉,昆虫米肠不仅味道香且营养丰富。与其说是以昆虫为原料,不如说是在食物里添加了更多蛋白质。该食品生产企业通过两家连锁店向韩国多家代理店供货。该企业相关人员表示,昆虫粉末可取代猪油,不仅有助于去除米肠特有的腥味,吃起来也更加鲜香。该企业还打算在炸猪排与锅巴等食品制作过程中添加黄粉虫粉末。

韩国食品业界可谓是刮起了一股食用昆虫热风。另一家食品生产企业利用黄粉虫粉末开发出更加营养美味的蜂蜜黄油薯片,韩国昆虫产业协会会员试吃后均对该食品给予高度评价。生产企业相关人员表示,原本的蜂蜜黄油薯片仅仅只是“好吃的零食”,而黄粉虫蜂蜜黄油薯片是既好吃又健康的食品。

日本与欧洲的一些国家早已开始了有关食用昆虫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美国曼哈顿还有多家以蟋蟀等为主料的昆虫餐厅。韩国政府已经制定了食用昆虫饲养与品质管理相关标准,各地方政府也已加入到发展这一产业的行列当中。据了解,2015年韩国食用昆虫产业市场规模约为6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670万元),截至2020年有望扩大至1014亿韩元。

中国

日前,有百年历史的山东青岛劈柴院推出琳琅满目的风味小吃,吸引众多游人前来享受饕餮盛宴。一家摊位别出心裁推出一些“重口味”食品,知了猴、蚕蛹、蝎子、蚂蚱等昆虫均被做成食品售卖。

澳大利亚

在澳大利亚悉尼,人们在市场上参观各种昆虫食品。厨师在现场制售昆虫食品,添加昆虫材料的食品和直接烹制昆虫在澳大利亚越来越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