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感受到食品行业的数字化趋势:无论是愈发方便的外卖、互联网超市,还是到实体店扫码付款、配送到家,消费者的线下购买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按键操作取代。便捷与高效的同时,食品行业传统的生产与销售模式也正在受到挑战。
电商:食品产业拥抱数字化已成定势
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陈少晖日前发表《中国食品工业正在拥抱数字化》主题演讲时表示:中国是餐饮文化大国,美食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吃得更好是当下每个中国人和每个中国家庭关心的事。然而相比看电影这类高度互联网化的娱乐方式,餐饮服务在中国的数字化程度却很低,只有不到6%。“帮助中国餐饮行业提升数字化水平,从而帮助老百姓解决如何吃得更好的问题是美团点评正在做的。”陈少晖称,“现在在全国,每天有一千万份外卖在帮助解决大家吃饭方式的问题。如果大家不知道吃什么,那么美团点评还可以帮助解决找好餐馆的问题。在将来,我们立足吃饭,不仅帮助大家吃得好、吃得便捷,而且要吃得健康、吃得安全,所以今后会有方方面面围绕餐饮和老百姓吃饭的问题,需要用互联网去创造价值,去解决问题,提高效率。”
在打造互联网餐饮品牌的竞争上半场,美团点评拔得头筹。在互联网下半场,美团点评一方面打造开放平台,通过“营销赋能、IT赋能、金融赋能、经营赋能”等“四大赋能”为商家提供更智能、更全面的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如O2O实时智能调度系统等,不断带动传统产业拥抱互联网、拥抱数字化。
蒙牛集团数字化营销总经理郭锐认为,当下企业的痛点就在于打通平台间的联系,实现从内容到销售的变现。他认为,数字化只是一个工具,大家都可以运用,而如何探索大数据,并将探索成果运用到产品研发中,升级用户体验,是食企更应当着力关注的。他表示,蒙牛有一个强大的后台数据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对市场进行数据分析与整合,能得出消费者对产品种类、价位、属性等的期望,正是基于这种精准深耕的大数据,蒙牛可以不断升级互动体验,不断尝试专属化新产品,从口味调研到外包装设计可能都是来自于消费者的反馈,专属化订制给用户带来全新体验。
从一开始就定位于“标准化生产与互联网销售”的小蜜蜂蛋糕经历了8年的发展,对“数字化”带给生产企业的便利深有感触。小蜜蜂市场负责人韩小白表示,小蜜蜂自建数据管理后台,可以让出品的每一个蛋糕都被“实时监控”——从消费者下单、企业接单到生产、配送,每一个环节,蛋糕在被哪个部门执行到哪个步骤,从后台都可以一目了然。这种实时进行的“无时差监控”让小蜜蜂蛋糕的生产极具效率,基本实现了北京六环内下单3小时送达的目标,并且蛋糕还保持在最佳食用状态。这不仅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也让小蜜蜂在近两年的消费升级中占据先机,以便捷、卫生和新鲜口感这几个最贴近消费者诉求的服务站稳蛋糕市场。 作为一家拥有123年历史和80余个品牌的企业,好时也在利用专业知识,将自己打造成为值得实体店面和网络零售商信赖的顾问:借助物联网传感器向云端传送数据,并利用机器进行分析以便能够更快速地进行产品生产和创新以及成本管理并制定战略性商业决策。在微软一个活动上,一向深谙提升消费者忠诚度的好时认为,将新技术与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进行结合,能够改善目前的消费体验。
互联网公司:数字化助力食业创新
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其举办的“数字化管理 产业链创新”行业峰会上表示,参考今年最新的以农业为依托的大食品产业的经营数据,其发现大多数传统食品企业存在一升(费用)双降(利润和收入)的情况。“这反映出现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产品结构老化、品牌定位错位、销售模式和营销管理模式不适应市场的变化等问题。现阶段,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促进产品品类升级和营销变革与创新,提高企业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有效供给能力,促进大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用友数字营销事业部首席专家狄保卫表示。
他认为,在产品升级和营销创新变革过程中,企业互联网化起到重要作用。在产品升级方面,互联网可以把终端消费者连接起来,也可以和上游客户连接更紧密。这样有利于企业重构信息连接关系,把终端与会员纳入企业的管理体系,发挥线上互动优势,通过客户数据驱动产品研发创新,提高品牌影响力;在营销变革与创新方面,通过互联网电商、供应链金融和移动社交媒体,加强营销产业链协同关系提升经销商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营销服务能力,同时重构关系赋予经销商与渠道终端更多的职能。
企业互联网化重构连接关系是企业应对消费升级,实现有效供给的正确方式,可以促进产品与营销的双升,即产品升级,包含品类、品质、品牌的升级以及企业的营销、通路和管理升级。他表示,应对消费升级,企业需要做到重新定义传统渠道,全渠道充分融合以及重构消费者关系。对此,用友提出企业需要在六大领域实现升级,即网络营销、创新营销、内部系统、产品设计、数据分析和全渠道。其中,在升级难度最大的全渠道层面,狄保卫建议食企赋能渠道和门店,实现运营智能化、移动化和场景化升级。同时,全渠道在升级的内容层面可以聚焦打通品牌企业—渠道—客户,实现全程服务化和产业链服务化。
狄保卫认为,聚焦以农业为依托的大食品行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IT策略的推进:营销升级,精耕渠道和品牌、完善全渠道营销体系,实现“互联网+营销”;技术升级,以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手段,关注过程管理、精细化过程和成本,实现质量追溯;资源升级,实现资源+物联网,从规模化转向质量效益化,实现科学育苗、科学养殖和科学管理;管理升级,推行组织变革绩效对标,实现协同保障、效率运营、精细管理和精准决策。
企业变革需要数字化思维格
在中国,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正以令人咋舌的速度迅速兴起。近期腾讯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2017)报告显示,我国数字经济总体量占到GDP总量的30.61%,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网民的增长速度惊人,尤其是低头一族,互联网普及率过半且还在不断发展,互联网化的发展让数字化转型成为消费者驱动的必然。
表现一向高调的电商近两年开始拥抱实体,阿里收购银泰,与百联战略合作,投资盒马鲜生,淘系品牌茵曼、三只松鼠等也纷纷在线下开起体验店来,京东不甘落后,早在2015年就与永辉合作,今年4月又宣布未来5年将在全国开设一百万家便利店,其中一半在农村;3年内要建成5000家母婴体验店。亚马逊赞助过纽约时装周和印度时装周,开过线下书店,并且据说还要开上三四百家。电商的触角伸向实体,必然带着数字化互联网的基因,拿三只松鼠来说,刚刚成立3年的三只松鼠2016年营收44.23亿元,净利润2.37亿元,两项数据均同比翻番,在其开设的投食店里,休闲体验场景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面对实体和电商的结合,传统企业更需要数字化思维格式化自己的商业模式和业务。
数字化的转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主流思潮,普华永道日前公布的一份调研调查了全球共350位CEO,包括55位来自中国的CEO。调查显示,超过80%的CEO认为投资互联网的转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他们第一考虑的要务。然而,目前超过51%的零售企业尚未开始实施数字化转型。某IT调研与咨询服务公司近日也调研了388位企业CEO,调查表明,他们开始认识到数字化业务对企业业绩增长和顾客关系管理的重要性。47%的CEO受到来自董事会的压力,要求推动数字化进程,其中56%表示他们的数字化改革已经提高了利润。42%的CEO已经开始数字化改革,31%表示数字化IT相关工作已经列为2017年工作优先级的TOP3。尽管数字化转型理念在大多企业中已经得到认同,麦肯锡的调查却显示只有不到40%的行业实现了数字化,可见落地实施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数字化形势下食安治理期待企业与监管联动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加强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职能部门必须重视并研究相关网络订餐平台的经验,全面铺开天网、打开天眼,在更高层面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发力。
外卖行业有多火?看一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就知道了。截至去年12月份,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2.09亿,年增长率为83.7%。如何规范和引导网络订餐这一迅速火爆起来的新兴业态,使消费者既能体验网络订餐的便利,又能安全享用美味,成为“互联网+”时代食品安全治理的一个重大课题。近期,有外卖平台启用自行研发的食安监控系统,与北京、上海、厦门、金华等城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实现数据对接,跟踪餐饮商户入网、经营、退出的全生命周期,并与食药监部门合作推出用户评价大数据系统,智能检索分析用户消费评价,由此形成负面信息线索库,监管部门可据此动态监控检查商户行为。据悉此举在业内尚属首次,如此企业与监管部门的联动值得行业点赞。
我国传统的食品安全治理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依法承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二是各级政府及食品监管等相关职能部门,依法承担监管责任;三是消费者和社会其他方面,以多种形式参与监督和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可以说,眼下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加强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此次企业与监管部门的联动就是最好的例证。
从性质上讲,网络订餐平台仍然属于食品经营企业,需要承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但又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食品加工企业、食品流通企业和餐饮服务企业,它是利用新技术组建的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成千上万家传统食品企业、餐饮企业在这里联通、聚合。平台的最大优势是拥有先进的技术手段,不仅能够提高监督、管理入网企业的精准度和效率,还能为政府监管部门提供大数据信息,为食品安全监管创新升级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持。
网络订餐平台和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合作,双方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监管与监管的关系,前者既是政府职能部门监管的对象,又承担着从政府职能部门衍生或转移出来的部分监管职能。网络订餐平台一方面要接受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另一方面又要履行对入网经营商户的监管职责,在当下食品安全治理格局中,成为与传统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两个层面都密切相关的特殊治理主体。
目前,食品行业已全面融入“互联网+”,网络订餐及食品生产、流通、批发零售等环节的第三方平台会越来越多。为此,相关职能部门必须重视并研究网络订餐平台的经验,在更高层面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发力。同时,第三方平台也应与政府职能部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合作治理,共同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
数字化点餐虽时尚手机下单拖慢效应待解
目前,手机点单正成为各国餐饮界的新风尚。据预测,2020年手机下单市场380亿美元,销售额会占据快餐业总销售的 10%。但手机点餐伴随的弊端也开始显现。当顾客用手机提前下单时,就相当于排了第二支队伍。订单增加的同时,店内人手没有增加,当顾客到达店内时还是等待。而原本在店内排队的顾客,却因为店员忙于手机订单而迟迟没被叫到名字。不少餐饮连锁店为此焦头烂额。
星巴克手机订单已经占据全美总订单的7%,但店内交易量在最近的一个季度下降了2%;墨西哥某快餐连锁店的顾客抱怨,手机下单后也要排队20—30分钟才能拿到餐食;某汉堡品牌承认,手机订单的暴增在高峰时期对门店有“拖慢效应”……商家涌进数字点单市场,却没有配置相应的人手应对突增的订单,如何解决表面的“高效”成为未来餐饮商家需要关注的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