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的6月1日是“限塑令”实施的日子,这份“限塑令”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如今,9年过去了,塑料购物袋的使用现状却与“限塑令”出台的初衷相差甚远:塑料袋小商铺随便给,大超市从中赚得盆满钵满——手拎袋一律收费,“限塑令”沦为“卖塑令”。
最近,任志强在一次公开活动上“炮轰”电商网站,称美团、饿了么的送餐量增加,导致食品包装品的垃圾成倍增长,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
“限塑令”为何令行不止?减少食品包装对环境的破坏究竟难在哪儿?
困境:塑料垃圾成社会痛点
塑料袋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白色污染,贻害甚巨,可谓众所周知。塑料袋之所以大受消费者青睐,原因十分简单:方便。但白色污染问题越发严重,塑料袋已成重要污染源。
近日,“任大炮”怒批饿了么和美团网络订餐平台,称外卖产生的塑料垃圾正在成倍增长,危害环境。根据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等公布的数据,这三家外卖平台的日订单量在700万单左右,按每单外卖用1个塑料袋,每个塑料袋0.06平方米计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可覆盖42万平方米,不到两天就可以覆盖故宫。
任志强表示,“当美团和饿了么让你多花几块钱享受过去只能在餐厅才能享受到的食品的时候,你觉得很幸福,因为提高了享受的水平,不必仅仅吃方便面了。但另外一个问题出来了,随着饿了么和美团的外卖订单增加,垃圾也成倍成倍增长,怎么办?”一种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时候,另一方面会出现新的问题,可能会对环境产生更严重的污染。比如塑料包装,以往在餐厅就餐,盘子、碗、筷子也许都是重复使用的,但今天不是,从饿了么到美团等所有的运输车里运装的可能都是难以分解掉的塑料,大量的包装品成了垃圾。
如今,在大小超市及零售市场,塑料购物袋的使用情况与“限塑令”出台的初衷相差甚远。许多超市专门明示塑料购物袋有偿提供,大的0.3元一个,小的0.2元一个,将“限塑令”变成了“卖塑令”。有消费者表示,“很多人都是下班顺便买菜,提个菜篮子不现实,买斤猪肉买条鱼不用塑料袋用什么装?颁布法令没人执行就是废纸一张,没限塑前超市袋子是免费的,限塑后商家反而可以有理有据、名正言顺地收钱,而用量并没有减少。”
滥用塑料袋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值得关注,一位从事塑料购物袋批发生意多年的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市面上违规销售的超薄塑料袋多数是用回收料加工而成,回收料中可能包含医疗垃圾和其他废弃物,一些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很可能会因此污染到所盛装的食品。
问题:可降解看上去很美
目前,在终端零售市场,塑料购物袋的使用大致包括以下三种情况:首先是商场、超市等统一收银场所,符合规定的塑料袋大多已实行付费制,可知塑料袋的使用量;其次是农贸市场,超薄塑料袋随处可见,由于多为摊位租赁制,无法建立塑料袋的购销台账,很难对摊位经营者进行管理;最后是生鲜、熟食分装市场,根据相关规定,生鲜食品等产品的食品包装袋可以免费提供,连卷塑料袋的使用率呈直线上升趋势,不少消费者将其当作购物袋在使用。
不少人会质疑,现在的餐盒、塑料袋不是可以降解吗?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垃圾。
很遗憾,“可降解”这个风靡一时的名词,只是看上去很美。在推广过程中,可降解塑料袋不止一次遇到了瓶颈。
最大的问题是,它的成本要高于普通塑料袋。据统计,2011年,普通塑料袋的价格约为1元/100只—3元/100只,而可降解的塑料袋价格要3.5元/100只—4.5元/100只,水产业用的可降解塑料袋价格更是高达5元/50只。即便到现在,可降解塑料袋的成本依然要高于普通塑料袋。普通塑料袋的成本大概是每吨一万多元,而可降解塑料袋每吨要两万多元。铁路上使用的降解餐盒比普通的餐盒价格要高出1—2倍,生物降解塑料比普通塑料的成本更是高出15倍。
生产成本被抬高主要是由于加工的难度大造成的。即便能够加工成功,产品的性状也对使用有较大影响。一般来说,可降解塑料袋没有普通塑料袋耐用。还有一些降解塑料有怕水、不耐高温的性状,很难满足各种各样的商品,比如水产品、高温食品等的盛放需求。
出路:加强可替代品研发
专家介绍,“限塑令”实施后塑料购物袋依然泛滥的原因有很多,从主观上讲,塑料制品符合人们追求方便快捷的生活习惯,与之相关的替代品没有及时跟上,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后果认识不足,加上相关部门查处不严、执法缺位、舆论引导不够,都导致了塑料购物袋令行不止的现状。“通过收费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有一个因素必须考虑,那就是需求价格弹性,弹性大,确实有可能大幅度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量,但弹性小,则只能为消费者增加负担,却无法减少塑料袋使用量。”
然而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算算眼前的生活账,塑料袋为舒适便利加分;如果算笔长远的环保账,滥用塑料袋则为健康家园减分。与其等到不得不付出惨重代价,不如现在就脚踏实地出硬招,减用、限用塑料袋。
对此问题达成共识的是,想要真正地遏制白色污染,不能只靠一纸“限塑令”,根本上还是需要国家在相关替代品产业上加大投入,发展可降解的环保制品。譬如,可以考虑对企业相关的科技研发进行补贴,对可降解产品减免税收,从而在源头上堵住白色污染,使公众获得更加方便环保的替代产品。几乎与中国的“限塑令”同时,英国发起了“无塑料袋运动”,旨在鼓励商家和顾客使用环保购物袋,减少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中国侧重于处罚商家不同,英国侧重于通过奖励积分或抽奖等方式,鼓励顾客不用塑料袋或重复使用购物袋,这种方法在实践中颇有成效。
媒体声音:疏堵结合方治本
限塑令”也好,“禁塑令”也罢,从一开始,其实是不被看好的:既没有堵,也没有疏。从堵的方面来看,虽然有令,但没有做到令行禁止,并没有见由哪个部门执行。从疏的方面来看,必须承认,购买东西的时候,塑料袋存在一定的必要性,不仅集贸市场需要,大小超市卖散装食品、蔬菜瓜果时也需要,但是如果不让用塑料袋,有其他替代品吗?没有。
当初禁令刚出台的时候,国家不让用塑料袋,当时的提倡是,每个人随身带菜篮子,也就是布袋。事实证明,并不符合实际情况,谁天天拿着菜篮子呢?顾客很不方便,对超市、市场来说,如果不能提供塑料袋,顾客有意见,于是也不方便,以至于禁令成了一纸空文。
的确,推行“限塑令”,最后的结果不过是为商家卖塑料袋提供一些依据罢了。使用塑料袋要收费,本来是想用价格调节,可殊不知,与便利性相比,两三毛钱对现代人来讲,根本算不了什么。之前,大型超市免费提供塑料袋,如此一来,除了增加超市的收入,“限塑令”再也没有其他意义。
显然,破解“限塑令”的难题,一方面,一定要解决老百姓使用塑料袋的痛点,即通过可替代、可降解的便携袋,满足市民的需要,千万不要想着让市民随时、随身携带菜篮子,哪怕这个菜篮子是布袋,还是其他质地,都不可能。另一方面,严格推行“限塑令”,也就是用堵的方式,但这个“堵”,不是让监管人员查处终端使用情况,而应该从生产厂家入手,一旦发现生产违规塑料袋,就采取重罚措施。现在,市面上到处可见违规塑料袋,如果监管部门说不好查,估计没人会相信。
事实上,堵和疏本身就是执行“限塑令”这枚硬币的两面。尤其是疏,怎么从技术上研发出成本低的可替代品,才是治本之策。
媒体声音:限塑更需执行力
基层部门对于“限塑令”的冷漠,背后是相关考核机制的缺乏。对地方“限塑令”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的,目前只有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在地方官员的其他政绩考核中,“限塑”是一个缺失的关键词,因此,也难怪会有“限塑令”的执行难。
同时,“限塑令”本身有许多制度缺陷,导致难以接地气。商家都是趋利的,塑料袋价格低廉,而纸袋或可降解,但价格却是普通塑料袋的数倍以上,这也是为何在“限塑”之下,市场上依然我行我“塑”。
目前市场上塑料袋的定价,没有包含其环境成本。一个200年都无法降解的塑料袋,出厂价却以分计算,显然不合理。限塑同时,有关部门没有通过财政和税收杠杆,大幅度提高塑料袋的使用成本,并降低环保包装袋的价格,这显然是一个不小的制度漏洞。
此外,“限塑令”主要停留于行政指令,行业的自我治理机制基本缺位。以超市为例,它把“限塑令”变成“卖塑令”,但相关行业组织却对此现象熟视无睹。中国的超市竞争如今日益激烈,在环境担当方面,超市行业也应有共同责任和使命,其行业组织不该无所作为。
在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之外,作为相关部门,更需要积极作为。总结这9年的经验教训,对目前的“限塑令”进行修补和改进,使其更有的放矢,更有执行力,更符合社会生活的现实,已是当务之急。
(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