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喝300克奶或相当的奶制品,30年前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就这样建议。然而,近日发布的一项关于国人喝奶的调查显示,虽有半数左右的人意识到摄入奶制品的重要性,但仍有近八成国人每日摄取量不达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但为什么国人牛奶摄入量增长缓慢?不爱喝牛奶的原因又在哪里呢?调查显示,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以及关于奶制品的误区与不实谣言影响了国人消费奶和奶制品的信心,这也是导致奶制品摄入量提升缓慢的重要因素。
那么,“喝奶”的安全系数到底高不高呢?前不久,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第八届中国奶业大会上表示,我国奶业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规模牧场生鲜乳的乳脂肪、乳蛋白等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生鲜乳、乳制品、婴幼儿配方奶粉抽检合格率高。同时,有数据显示,我国乳制品监督抽检合格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2015年,合格率为99.53%; 2016年上半年,合格率为99.7%。检出问题的基本都是中小企业。可见,只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奶和奶制品,其质量安全是有保障的。
关于牛奶的不实谣言和消费误区也影响了人们对奶制品的消费信心。
有谣言说喝牛奶致癌,其真相是,牛奶是世界公认的能为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理想食物,它能满足蛋白质、钙等人体必须营养物质的需求。全球人均奶类年消费量110多千克,欧美国家更是高达300多千克。目前,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足以证明牛奶致癌是不成立的。
有人说空腹喝牛奶会伤胃。其实,空腹状态下喝牛奶,牛奶中的脂肪和乳糖可以提供能量,并不会造成蛋白质的浪费。有研究表明,牛奶中的总乳清蛋白具有抗微生物感染及控制黏膜炎症的作用,因此饮奶不会伤胃。由于人的个体差异,有的人喝牛奶后出现腹胀等不适现象,可能是由于自身乳糖不耐造成的。
识破谣言,走出误区,消除喝奶顾虑,这就需要让科学的、客观的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的声音占上风。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和新闻媒体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宣传科普力度,把正确的知识传播给消费者,不断提高居民营养健康知识的知晓率。
近年来,以保障乳品质量安全为核心,相关部门加强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力度,全行业加快了奶牛养殖生产方式转变,积极推动乳品加工优化升级,现代奶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如今,奶和奶制品质量安全不断提高,品种丰富,供应充足,此时,让更多的人爱上牛奶正当时,养成每日喝奶和吃奶制品的饮食习惯,让奶和奶制品发挥改善居民膳食营养结构、增强国民体质、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作用。
(谷秀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