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是我国南方常见的野菜,这几年关于它是否含有毒性成分的争论一直不休。2017年4月25日新华网报道,国家食药监总局宣布破解的“一批流传甚广的食品谣言”中,第十八条就是关于鱼腥草的:“2016年6月12日,“希波克拉底门徒”发表长微博《鱼腥草与马兜铃肾病》称,鱼腥草因含有马兜铃内酰胺而可能诱导肾病并致癌,引发网民热议。”这一说法源于方舟子,但专家评定此为“逻辑推演不够严谨,结论有失慎重。”事实上,目前没有任何临床数据显示食用鱼腥草会导致肾衰竭。
毒性机制
方舟子在他的文章《野菜不是能随便吃的》中有一段话:“马兜铃酸在人体内代谢成马兜铃内酰胺,进而与DNA结合,损害肾脏细胞和诱发癌症。鱼腥草不是马兜铃科植物,不含马兜铃酸,但却含马兜铃酸的代谢物马兜铃内酰胺。实验表明,马兜铃内酰胺也能对肾脏细胞造成损伤并诱发癌症,其细胞毒性甚至比马兜铃酸还强。”
经过检索发现,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下属的“国家毒理学项目”所出版的《致癌物报告》中表述,马兜铃酸分子上的临硝基酸结构在人体内会经过酶促还原,得到六个电子被还原成内酰胺。在得到四个电子后形成的正离子中间体可能不再继续还原,而是走岔路和DNA中的嘌呤核苷酸基团反应生成了马兜铃内酰胺DNA加成物,从而破坏DNA引发突变。而没走岔路的最终还原产物马兜铃内酰胺不能直接和DNA结合。事实上,美国国家毒理学项目出版的《致癌物报告》中关于马兜铃酸致癌机理的表述援引自该机构2008年发布的关于马兜铃酸的报告,但该报告中关于马兜铃酸致癌的机制与前面的表述一致,并不支持《致癌物报告》中的这个错误说法。因此,“马兜铃酸在人体内代谢成马兜铃内酰胺,进而与DNA结合”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证据挑选
那么为什么有实验显示马兜铃内酰胺有更强的细胞毒性呢?
仔细看方舟子的这段话,实际上是用错了双重否定,变成了三重否定。方舟子的本意是关于马兜铃内酰胺的报道都是有肾毒性和细胞毒性的。
动物试验里,马兜铃内酰胺I肾毒性强于马兜铃酸I和马兜铃内酰胺I无肾毒性都有报道,采用肾小管上皮细胞模型的体外试验中,也有马兜铃内酰胺是无毒或低毒的。
根据目前的文献报道,只能说马兜铃内酰胺I可能有肾毒性。所以方舟子的说法并不准确。
比较一下对马兜铃酸和马兜铃内酰胺毒性的研究会发现,马兜铃酸的肾毒性被绝大多数文章肯定,而关于马兜铃内酰胺的论文则肯定与否定毒性各自掺半。由于没有发现确定的临床毒性反应,对马兜铃内酰胺的研究不是重点,也并不充分,暂时无法准确地判断鱼腥草中马兜铃内酰胺是否对人体产生毒性。
综上所述,食用鱼腥草可能存在较低的、不确定的风险,目前并没有研究清楚。但是,考虑到鱼腥草并非是不可替代的食物,在问题研究清楚之前,在保证合理膳食结构的前提下,少吃甚至不吃鱼腥草不失为一个好的避险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