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搜索项

国产葡萄酒产业存在的问题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报     发布日期:2017-10-23 17:14:16    阅读:0

近年来,随着消费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葡萄酒,葡萄酒行业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而提起中国葡萄酒,除了肯定国产葡萄酒取得的成绩外,还应该客观地、正确地认识到中国葡萄酒产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有哪些,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改善和提高,跻身世界高品质葡萄酒生产国的前列。


关于中国葡萄酒产业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产区规划不明确

一般来说,产区是指同一地域葡萄园的统称,它们属于同一特定的命名,具有同样类型的土壤、气候条件、葡萄和酿酒工艺。有些还涉及到历史、传统、葡萄园所有人和其他因素。

中国酿制葡萄酒的葡萄产区划分并不是很明确,以法国葡萄酒产区为例来讲一下这个问题。

法国葡萄酒产区划分相当明确:波尔多、勃艮第、香槟区、卢瓦尔河谷、阿尔萨斯、博若莱等。波尔多又分为左岸和右岸,左岸地势比较平坦,主要以砾石土壤为主,以石灰岩为基岩。砾石土壤使得葡萄树的根扎得更深,这样有利于葡萄树吸取营养,为老藤提供更加理想的生长环境;而右岸的石灰岩土主要平铺在土壤表层(左岸则埋于土壤中),砾石土壤并不常见。不同的土壤类型,最适合种植的葡萄种类也就自然不同。

从种植的葡萄品种上看,左岸红葡萄主要以赤霞珠为主,少量种植梅洛、味儿多和马尔贝克。白葡萄主要是赛美容、长相思和密斯卡岱;右岸主要以梅洛为主,品丽珠种植较多,少量种植赤霞珠、味儿多和马尔贝克。

法国的葡萄酒产区划分相当明确,每个产区的特点也非常突出,而中国葡萄酒产区的划分没有明确的产区规划,就很难形成系统化的规范管理。

而中国目前的产区基本上还是以行政区域来分的,比如我们知道中国种植葡萄的主要地区有山东、新疆、宁夏、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北京、天津等,都是行政区域划分法,应该根据主要葡萄种植品种、风土环境的特点等因素,把葡萄产区做好更系统的规划,这样才有利于更好的完善葡萄酒酿造的法律法规,才能提高和保证葡萄种植的和葡萄酒酿造的品质。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世界上主要葡萄酒生产国都有针对葡萄酒行业的明确的法律法律,包括葡萄园的种植、葡萄酒的酿造、装瓶、包装、销售等都有立法规定,这对行业的良性运作和葡萄酒的品质都是一个基本的保障。法国为代表的欧盟葡萄酒生产国的葡萄酒法律法规更是严格而系统,对每个地区的葡萄品种、种植数量、酿造过程、酒精含量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且要得到专家认证。

中国葡萄种植面积广泛,葡萄酒产量巨大,确实需要有专门葡萄酒的法律法规。葡萄酒产业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仅在宁夏地区,现有的用来酿造葡萄酒的葡萄的种植面积都已达到60多万亩,而且数值还在持续攀升,到2020年,宁夏的葡萄种植规模预计要扩大到100万亩。如果这个规模实现的话,单单宁夏的葡萄种植面积就已经直逼法国的波尔多了。

中国葡萄酒立法势在必行,目的是保护葡萄酒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良性运作。当然,对葡萄酒行业的运作规范进行立法,需要政府的参与和支持,这也带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政府部门应当重视葡萄酒行业的发展,支持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欧盟国家葡萄酒行业的兴旺,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过于追求产量

世界各国为了实现葡萄酒的高质量,都从严格限制葡萄的产量入手,以加拿大为例,每英亩的葡萄产量控制在2—4吨。但在我国一些产区由于产销的脱节和一些企业不能完全执行优质优价的原则,农民往往着眼于高产。东部个别产区,赤霞珠每公顷产量高达37—45吨,但果实糖的含量仅在14%—15%,个别地区甚至更低。近年来由于葡萄酒销售价格下滑,农民更偏向盲目提高产量。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酿酒界的高度重视,应尽快将葡萄酒生产从单纯追求产量转到全力提高葡萄质量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为了保证葡萄的质量,国外酒葡萄生产不但限制产量,而且明确规定水肥的合理配比和应用量。而在我国,以产量为中心,肥水应用往往超过正常使用量的范围,而科学的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等新技术在酒葡萄上几乎很少应用,这样就很难保证葡萄内糖分、有机酸、色素、芳香物质与酚类物质含量的提高与相互协调。

我国地域辽阔,西部气候干旱,日照充足,葡萄一般糖多、酸低、果香偏弱,而东部降雨较多,葡萄常常酸多糖少、色泽浅淡、酒香不足,这一重要的栽培特点必须通过品种选择和栽培技术来进行调节。但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仍十分欠缺,也正因如此,从整体上看我国酿酒葡萄的栽培水平和产品质量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

除了天然风土条件和科学的酿造方法以外,对于品质的高标准追求和对酿制葡萄酒发自内心的热爱也是必不可少的。记得在一个葡萄酒纪录片里看到过对一位法国著名酒庄拥有者的采访,他深情地说:“我一出生就在酒庄里,我热爱酿酒,有人说我连血液里都流淌着葡萄酒,而事实是我的葡萄酒里也流淌着我的血液。”

这种对酿酒发自内心的热爱,是让这类名庄能够酿制出高品质好酒的内在因素。

酿出的酒不符合预期的要求,他们宁愿倒掉,也不愿意为了追求产量与销量去降低标准勉强装瓶、贴标,进而破坏了酒庄的声誉。这种对高品质追求的精神,是我们中国葡萄酒生产者应该借鉴和学习的。


过于盲从国际葡萄酒风格

中国葡萄酒开始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早期,国际上流行什么、甚至国内人首先听说什么,就一股脑儿的种植什么,生产什么。比如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全国“干白热”,九十年代的“赤霞珠干红热”,一直到今天的“酒庄酒”“冰酒”铺天盖地……葡萄品种选择、酒种开发的盲目性这一问题至今并未得到真正的解决。我们当然要学习和借鉴成功的经验和科学方法,但绝不能盲目照搬和牵强模仿。

赤霞珠干红在国际上大红大紫,那么,全国都开始种赤霞珠,全国都在生产干红,甚至连西部一些低温地区也在发展需积温较高的赤霞珠,而东部一些温暖地区甚至南方却在生产“冰酒”。品种区域化和酒种区域化是科学发展葡萄酒产业的必由之路,背离了因地制宜、实行品种区域化这条正确的指导思想,只能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境。

因地制宜,酿造出带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葡萄酒,才是提升中国葡萄酒在国际上地位和声誉的正道。比如阿根廷,仅仅凭借“马尔贝克(Melbec)”这种法国人当年没有放在眼里的小品种,就登上了世界主要葡萄酒生产国的“大舞台”。阿根廷的马尔贝克现在在各种高级餐厅的酒单上已经是必不可少的葡萄酒,并且越来越受欢迎。

阿根廷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阿根廷人发现了他们国家的风土条件最适合种植的葡萄品种就是马尔贝克,虽然当时马尔贝克还不是“明星”,在法国只是一个不被看好的“配角”,然而,在各种葡萄酒铺天盖地的今天,“独特”是王道,世界其他国家很难酿造出与阿根廷的马尔贝克相同风格的葡萄酒,因为即便能够种植出相同的葡萄品种、即便可以效仿相同的酿酒方法,但风土条件是模仿不来的。

中国地域辽阔,葡萄种植范围非常广泛,葡萄品种也相当多样,其实未必就一定非要完全效仿国际葡萄酒的葡萄品种进行种植,能够挖掘并实践出独具中国特色的葡萄品种或独一无二的葡萄酒风格,用“与众不同”来作为进军国际葡萄酒市场的王牌。

中国本身就是一个超级大市场,因此,中国葡萄酒的产量、销量都不成问题,走向国际也是正在进行时。但绝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客观上说,中国葡萄酒从品质上要想真正获得国际的认可,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如果以上的几个问题不能解决,就很难实现。国际葡萄酒业内人士认为,中国葡萄酒的品质要想赶超世界最先进水平,至少还需要150年。但有理由相信,如果能够成功解决好上述几个问题,中国葡萄酒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让全世界震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