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搜索项

三文鱼,你吃“懂”了么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报     发布日期:2018-06-04 09:56:36    阅读:0

三文鱼因色泽诱人、口感细腻、富含蛋白质和多不饱和脂肪酸而风靡全球,近几年也受到国内消费者喜爱。提到三文鱼,人们自然会想到它是一种海水鱼。但最近有媒体报道称,现在我国市场上三分之一的三文鱼都来自青藏高原。随即有网友质疑,青藏养殖的并非三文鱼,而是虹鳟鱼,其肉含有寄生虫不能生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还可以放心吃三文鱼吗?市面上名目繁多的“三文鱼”该如何辨别?


三文鱼:

是品种鱼还是商品名称?

为什么这么多鱼都拼命要当三文鱼,这不仅是名字或者翻译的问题,更关系商业和利益。

据了解,三文鱼是英文“salmon”的音译,英文里“salmon”不光指大西洋鲑,还指大马哈鱼(太平洋鲑)属的很多种鱼。这是因为当年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大陆之后,发现太平洋沿岸也有几种外形类似于“salmon”的鱼类,于是乎将他们统称为“salmon”。后来为了进一步区分,又在统称前加上了产地、形态等特征,才有了现在大马哈鱼属的诸如Pink salmon(粉三文鱼)、Coho salmon(银三文鱼)、Sockeye salmon(红三文鱼)等众多鱼种。

所以,三文鱼并不是某一个品种鱼的名称,而是一个在流通中逐渐约定俗成的商品名称,主要有大西洋鲑和太平洋鲑。在国外,如果去买salmon,商家会问清楚你是要哪一种salmon。但在中国,大多数时候,三文鱼约定俗成地特指“大西洋鲑”,也就是人们认为可以生吃的“salmon”。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表示,近期媒体报道中的青藏高原三文鱼是淡水三文鱼,是虹鳟鱼,在学术分类上跟鲑鱼同是鲑鱼科但不同属。虹鳟鱼和大西洋鲑鱼只能算是远亲,和太平洋鲑鱼的亲缘关系更近一些。


国内:

养殖三文鱼市场走俏

野生三文鱼生长速度慢,且价格昂贵,市场上几乎看不到。目前,全球各地餐桌上的三文鱼基本都是养殖三文鱼。养殖主产国除挪威(北欧)与智利(拉丁美洲)外,新西兰、加拿大、芬兰、美国阿拉斯加都是主要养殖三文鱼国家。而我国市面上常见的三文鱼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进口高档三文鱼,另外一类就是国产三文鱼。近年来进口三文鱼的价格一直在走高,而国内养殖的虹鳟鱼价格会低廉很多,因此迅速在国内市场铺开。

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介绍,国内养殖三文鱼以淡水养殖为主,比例占到98%,产量约为3万吨,进口三文鱼主要来自智利、挪威、苏格兰、澳大利亚、丹麦法罗群岛、加拿大,约10万吨。

那么,淡水究竟能否养殖三文鱼?中国渔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绝大多数鲑科鱼类为洄游性鱼类,无论是野生的还是人工养殖的,产卵、孵化和幼鱼阶段均在淡水中完成,生长期洄游或人工放回到海水中,性成熟后再回到淡水中产卵。部分种类也可以在淡水中完成其整个生活史,比如虹鳟鱼、山女鳟和高白鲑等。但是不同种类还有不同的生态类型,比如说虹鳟经过驯化后也可以在海水里养殖,鲑属的褐鳟,有淡水型和海水型。


专家:

养殖三文鱼不建议生吃

众所周知,日本是对于生吃鱼类十分热衷的国家,日本民众对生食三文鱼并未心存芥蒂,不过日本异尖线虫病的发生率相比其他国家来说着实不低。欧美政府机构也并不赞成民众直接生食新鲜鱼肉,一般建议加热到63℃以上,以免感染寄生虫。

钟凯表示,无论是野生三文鱼还是养殖三文鱼,都有寄生虫风险。三文鱼有没有寄生虫不取决于是否在海水还是在淡水生长,而是看其生长、运输、储存、销售等过程是否安全可控。野生海产鱼类(比如野生三文鱼)的寄生虫比较多,以异尖线虫最常见。不过海水寄生虫无法在人体内长期生存,容易引起腹痛腹泻,只有极个别情况有消化道穿孔。相比而言,养殖三文鱼的寄生虫可能会少一些,这主要得益于渔药的使用。淡水养殖的虹鳟鱼有时也会用来做刺身,但风险大于三文鱼,这是因为淡水鱼中的寄生虫可以在人体内生存,其中最常见的是肝吸虫。如果担心寄生虫,可以将鱼在零下20℃冷冻至少1天,寄生虫可以被冻死。但是对于虹鳟鱼,钟凯不建议生吃,烹调熟透后再吃则完全没有问题。

“并不是海水鱼寄生虫就少于淡水鱼。”中国渔业协会也表示,野生鱼类主要捕食小型鱼类和甲壳类生物,使鱼类间有了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具体到三文鱼,开放性的生存环境和不可控的捕食对象,让野生三文鱼感染疾病或寄生虫的概率比养殖品种高很多。与其他淡水温水鱼相比,虹鳟养殖环境要求很高,一般利用天然水库或者是地下清泉,感染寄生虫的概率极低。

医生也同时建议,任何鱼类都应当烹饪煮熟后食用。生吃不可避免会有细菌和寄生虫,生吃三文鱼不是最佳方案。此外,适度加热不仅不会使三文鱼中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受到破坏,反而更有利于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表示,虽然虹鳟鱼生吃有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不是好鱼,也不是说它不能吃。虹鳟鱼适合大多数的烹饪方式(生吃除外),它有着鲑鱼特有的风味,脂肪含量较高,口感细腻,肉质有嚼劲,特别适合煎烤,所以只要充分做熟完全可以放心吃。

对于虹鳟鱼的营养价值,阮光锋说,虹鳟和三文鱼所含的DHA并没有很大差异。从食物多样性考虑,虹鳟能够帮助我们获得营养。他还建议,消费者购买三文鱼尽量去正规的超市、市场等,不要贪图便宜去不知名的小店,特别是一些价格低到离谱的网红刺身店,从而避免买到没有保障的三文鱼。


一物多名:

消费者常受误导

多种鲑鳟鱼类都被称作“三文鱼”的现象,在分类学上被称作“一名多物”。“一名多物”现象的存在,虽然让人更容易熟悉和接受一些陌生物种,但也会使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生物种的混淆,不利于科研、贸易等事务的进行。在林奈建立的生物命名法规中,一个最基础的原则是要求“一物一名”。如三文鱼,若用学名进行描述,是丝毫不会造成混淆的。

最近几年,中国处在消费升级的风潮之中,很多人开始吃一些以前没吃过、没见过的东西,但对这些东西的知识储备不多、分辨能力不强,很容易就被那些刻意或是无意的“一名多物”情况误导,或是被“挂羊头卖狗肉”的商家忽悠了。因此,对于三文鱼来说,分割之后很难用肉眼辨认出来,这会对很多人造成困扰。

欧盟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彻底。2014年12月13日起,欧盟变更了所有鱼类和水产养殖产品的标签规则,规定商品标签必须标示产品名称和鱼种学名,同时还要标注捕捞区域/国家、生产区域/国家。因为生物学名是唯一的,这样可以帮助消费者分辨鱼的具体种类,避免混淆。


食评

三文鱼之争 “我”该信谁

最近,关于国产三文鱼的消息铺天盖地,强大的信息量让消费者目不暇接。三文鱼的前世今生被揭、概念持续论证、能否生吃被反复讨论……一系列的回应,不仅没能打消公众疑虑,反倒让问号更多。相信很多人心里会默默地问一句:我该信谁?

信息社会,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监督的重要方式之一。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甚是重视,提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必须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食品安全事件的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媒体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的舆论监督,不仅仅局限于对事件的最初曝光,更聚焦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进展情况以及事件的后续处理。相比而言,某事件曝光之后,网络的便捷性使其成为公众寻找最新资讯的媒体和中介。

信息社会,虽然每人每天都要从互联网中获取大量信息,从中汲取自认为有价值的部分,但由于信息的碎片化和非权威性,公众会对处理结果将信将疑。因此,不容置疑,只有权威部门的结论,才会让公众释怀。

此次国产三文鱼所引发的争论,虽然诸多专家、企业等站出来进行解析和澄清,但终究只是代表个人或少数人观点,即使某些人自带权威的光环,但这不能代表事实真相,不能服众。

对于媒体,监管部门要看成社会自我净化不可或缺的力量,要养成坦然面对舆论监督的健康心态,甚至要引导舆论监督,把舆论监督当成监管工作的重要抓手,更好地完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让更多食品安全常识普及于众。

保证群众饮食安全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义务,是食品安全体系中的一项重要问题,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由于食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市场失灵成为一种常态,监管部门需要弥补这一市场机制的缺陷。

面对公众的质疑,相关部门应站出来,去倾听、去考证、去答疑,应针对公众关注的焦点,向广大群众正确普及相关食品及安全知识,填补食品行业领域人们认识上的空白,不断扩大其知识面和认知度,这对正确引导舆论进展、促进食品行业良性发展和市场有序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经过这一系列步骤,踏踏实实把每一步做好,才能获取事件的真相,才能回馈公众最真实的声音,才能让公众更真切地体会到国家对公众切身利益的保护。

“事实胜于雄辩”“流言止于智者”。时代呼唤真理,权威部门需要给公众一个答案,以保障消费者充分的知情权,这既是权威部门的责任,也是义务。如此,公众才会知晓“我”该信谁。

 (张丽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