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搜索项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报     发布日期:2017-06-22 15:10:29    阅读:0

马冠生,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从事营养与健康研究工作近30年,主持的跨度将近20年的多次城市儿童少年饮食行为调查为研究中国少年儿童的饮食行为并制定营养改善措施提供了第一手的基础数据。主持的中国儿童肥胖研究,及时地掌握、了解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的变化趋势、分析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判别中国儿童超重肥胖的体质指数标准和腰围参考值,并制定了中国儿童超重肥胖预防控制指南。积极倡导“快乐十分钟”的校园学生健康干预行动,并进而推广成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中的落地活动之一,在全国广泛地推广。

积极倡导学校营养午餐项目,多年对西部儿童营养状况进行监测调研,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试点计划的出台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积极开展营养与健康科普,被评选为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成为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长期开展学生营养研究,少年儿童营养改善意义重大

马冠生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展少年儿童营养方面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孩子们当前的生长发育、健康、智力水平,而且由于少年儿童健康状况及饮食行为会影响到其成年后的健康状况,因此少年儿童营养健康也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

1998年开始,马冠生教授带领的团队率先开展了部分城市中国少年儿童饮食行为的调查研究。此后2008年、2015年分别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中国少年儿童饮食行为的调查研究,形成了面向较大规模人群、多年追踪的研究项目。2015年的研究覆盖6个城市的6000多名学生,对早餐、零食、饮料、快餐选择等饮食行为进行研究,系列调查能够发现孩子们饮食行为的变化,从而发现问题,形成膳食建议与指南,推出干预措施,改善少年儿童营养健康状况。

日前,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首都儿科研究所、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中国营养学会等多个单位专家联合编写的《中国儿童肥胖报告》出炉。马冠生教授介绍,我国从1985年开始监测儿童的超重肥胖状况及分析影响因素,而近20年,马冠生教授作为主要项目负责人,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我国儿童的超重和肥胖率不断攀升。1985年至2014年,我国7岁以上学龄儿童超重率由2.1%增至12.2%,肥胖率由0.5%增至7.3%,相应超重肥胖人数由615万人增至3496万人。儿童肥胖的发生和流行受遗传、身体活动、膳食营养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在调研的基础上,马冠生教授主持的研究项目形成了针对中国少年儿童的体质指数(BMI)标准,并制定了中国儿童超重肥胖预防控制指南。

在饮食行为研究和超重肥胖调查的基础上,马冠生教授积极推进“快乐10分钟”健康生活方式进校园活动。从最初北京选择两所学校试点发展到北京20所学校再扩展到哈尔滨、重庆、上海、广州、济南、北京6城市的广泛推广,对少年儿童的健康干预起到了积极作用。马冠生表示,每次“快乐十分钟”的活动,能够消耗掉约32千卡的能量,虽然一次消耗的能量不多,但日积月累,就能发挥让学生们保持活力、控制肥胖增长的作用。

马冠生教授多年深入西部贫困地区对儿童营养状况进行监测调研,作为主笔人在2010年度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中,更是将《适时营养干预 弥合健康差距》作为主题,为2011年《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试点计划》的出台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从2011年底至2017年3月,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591亿元,用于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惠及1590个县13.4万所学校的3600多万名学生。2015年,男、女生各年龄段的平均身高比2012年高1.2—1.4厘米,平均体重多0.7公斤和0.8公斤,贫血率从2012年的17.0%,降低到2015年的7.8%,营养不良问题得到缓解,其中专家的科研支撑功不可没。

马冠生教授也积极倡导学生食育课进校园,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膳食营养和食品安全知识,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培养健康的饮食行为,同时强化团结合作、感恩、礼仪、环保等素养建设。


走出象牙塔作传播,科研与科普相辅相成

马冠生教授曾经是一个标准的学术研究者,徜徉在科研海洋中,对媒体“敬而远之”。然而,光靠科学研究,不能改变我国健康科普领域的乱象。伪养生营养专家不断出现,自称为“健康专家”的林光常鼓吹的“牛奶致癌”使很多消费者不再饮奶,失去了牛奶这一良好的膳食钙和优质蛋白质来源。所谓的 “食疗大师”张悟本一句“茄子治癌”“萝卜治百病”导致大量患者延误医治,对生吃茄子萝卜趋之若鹜。听多了这样的营养健康误导后,见到很多人不明就里、偏听偏信这些“健康谣言”后,马冠生教授深刻地意识到,科学研究固然重要,让公众掌握科学的营养知识,落实到其饮食行为的改变上,提高甄别判断健康信息的能力,也非常重要。通过与伪营养专家的争辩,马冠生教授希望科学引导国人的营养观念。

马冠生教授坚持运用媒体、自媒体进行营养和食品安全科普。马冠生教授在电视、电台、报纸中接受采访或开设营养科普专栏,从开通博客到微博,再到搜狐新闻客户端和头条问答,打出了“营养落地、服务百姓”的主题签名,始终走在科学传播的前沿。他在微博上坚持每日更新热门话题“每日涨营养姿势”,为公众解读各类营养谣言;开设“马博士谈营养专栏”,六年多的时间里,创作数百篇科普文章,成为媒体热点;他出版了《健康大百科》《孩子营养午餐100例》等多本营养与健康畅销书。他的搜狐新闻客户端“马博士谈营养”文章累计阅读量超过1.9亿次,头条网问答仅两三年的时间,阅读量就高达1500万。其中,2017年,网络上一篇帖子提及猪油有多种食疗功效,甚至认为中国人慢性病高发也是因为从吃猪油变成不吃猪油而导致的。马冠生的“到底该不该吃猪油”的头条问答帖子,纠正了混淆视听的不正确观点,引发网友149万次单篇超高阅读量。

由于科学传播表现突出,马冠生先后获得中国营养学会2008年至2010年度营养科普工作个人一等奖,2012年首届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授予的“科学传播年度人物”奖,人民日报健康时报社“健康中国2012十大年度人物奖”,2013第六届中国健康年度总评榜健康传播风尚人物,中国科协公布的2015“十大科学传播人”等。近两年,马冠生教授感觉到,仅靠一个人来撰写文章、解答营养疑问,起到的效果十分有限,于是发起了马博士健康团,形成了一支自媒体营养健康科普团队,更高效、专业的解答公众的营养健康疑问。

马冠生表示,科普和科研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科普可以把科研的最新成果传播出去,让更多百姓获益;科研可以从科普中找寻选题,开展深入、有说服力调查研究,为解决居民关心的话题和困惑提供答案。


产学研合作创新,助力食品产业健康转型

作为营养科学家,马冠生教授始终关注食品产业的技术创新与营养健康转型。马冠生表示,食品的营养健康化方面,做“减法”是一个发展趋势。一是减少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的使用,二是减少添加糖的使用,三是减少盐的使用。这是很多食品都面临的挑战。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马冠生教授提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基于探索模式的联合研究。例如,马冠生教授主导的课题曾分别和饮用水企业联合进行儿童饮水行为的调查研究,与酒类企业合作,开展青少年饮酒行为的调查研究,与食品企业联合开展青少年饮食行为的调查研究等。

马冠生提出,食品产业还应该基于未来市场的健康需求,创新开发食品,例如开发便捷的老年方便饮食,开发丰富多彩的大豆食品等。

作为高校的营养教育专家,马冠生表示,维护中国居民营养健康,需要大量营养人才发挥作用,然而目前中国高校培养的营养人才存在需求与就业不对接的问题。一方面,社会上需要营养人才,另一方面,因为营养师制度尚不健全,营养专业人才没有稳定、规范、成熟的岗位进行就业。因此,马冠生教授也和众多营养专家一起,呼吁推进全民营养改善立法。

(谢玲 连荷 唐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