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搜索项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报     发布日期:2017-04-06 11:11:01    阅读:0

北京林业大学的食品学科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中国的林业正处于由生产型向生态型转变时期,停止木材采伐后,林区急需多种经营人才,根据当时国家林业局指示,北京林业大学成立了“林区多种经营”专业。而后经过不断发展与变革,“林区多种经营”专业最终衍生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随着林业院校的不断转型和发展,作为林业院校食品专业既要对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做到合理定位,做出应有贡献,同时也要对学校中的其他院系起到帮扶作用。因此,学院食品学科定位始终秉持“以植物原料加工为方向,可食性林业资源加工为特色”的建设理念。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国家生物学理科基地平台之一,依托院校优势,食品学科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始终坚持以“厚基础、宽口径”为原则,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不但注重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重视前沿和特色,拓宽学科基础,优化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实践环节,而且不断提升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成果与实验教学内容的密切结合,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将教师最新的学科专业成果和教学研究成果融入到实验教学内容中去。

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北京林业大学食品学科也有一套独特的做法。张柏林提到,食品学科每年会举行“暑假学校”活动,这是针对即将进入食品专业的准研究生,在正式进入学习前,开放院校实验室进行专业培训,并开展各种与专业相关的特色活动,让学生提前感受学校的学术氛围,近距离接触林业院校食品学科的科研平台及其前沿技术和发展动向,以此为研一新生提前深入了解学科专业、搭建师生交流和双向选择平台,以及对研究生的招生工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林业食品加工与安全创新基地

隶属于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始于1993年设立的“林区多种经营”专业,1997年依据国家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计划,率先在国内林业高校设立了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1999年开始招生,同期建立了食品教学相关实验室,2013年“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成为教育部卓越农林计划重点支持专业之一。

学科目前有“食品科学与工程”1个本科专业;2003年,获得“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并组建了森林食品加工与资源利用的相关研究室(所);2006年获得农业硕士“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设置了“生物资源利用”二级学科理学博士点,2014年开始接收留学生。学科现有本科生340人,研究生(硕士和博士)104人,留学生10人。2012年5月,学科成为 “林业食品加工与安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依托平台,是国内唯一一家涉林食品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现有师资队伍2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1人,高级实验师1人,专任教师队伍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并具有留学背景。师资队伍以中青年为主,年富力强,年龄与学历结构合理。教师中有中国林学会森林食品科学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人和委员2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2人,中国农学会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分会的常务理事1人和理事3人,北京市食品学会理事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人。学科始终秉持“以植物原料加工为方向,可食性林业资源加工为特色”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林业可食性资源加工的基础理论与产业实践问题开展工作,服务于农林产业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林业资源精深加工与利用,惠及民生,在林业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术团队与方向。

在木本粮油加工方面,围绕核桃、茶油等大宗木本油料,建立了木本油脂精深加工与快速质量分析技术;针对板栗等木本粮食原料,开展木本淀粉的制备与结构修饰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建立了系列产品综合深加工技术。在木本蛋白资源利用方面,围绕核桃、杏仁源生物活性肽制备与功能开展工作,建立了木本蛋白深度利用的集成技术体系。

在林源食品加工方面,围绕大宗林果原料,建立了以蓝莓、枸杞等浆果资源为主的功效成分高效提取及活性成分高通量筛选技术,同时开展了果酒综合发酵技术研究,开发了系列加工产品,相关成果已经进行了产业化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森林食品安全标准与检测体系建设方面,针对森林食品普遍缺乏国家标准的现状,建立了部分有效成分的检测技术,完善了部分森林资源食品的质量标准与检测体系。


科学研究

近四年来,学科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除了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948及林业行业公益性项目外,还承担了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学归国人员启动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以及校企横向合作项目等科研课题,科研经费超过2000余万元。近年来承担的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微芯片脉冲电场对蓝莓汁中微生物的钝化机制及特征香气组分影响研究”“乳酸菌吸附苯并芘特性评价及机制研究”“蓝莓花青素酰化产物的稳定性及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国家林业局公益项目“板栗产业链环境友好丰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子课题板栗综合深加工技术体系研发”“鄂尔多斯高原螺旋藻光生物反应器研制与示范”“藤本林药资源高效精准检测技术集成与示范”等。每年科研成果转化达4—6项,转化收益每年在100万元以上,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左右,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50—80篇,其中SCI论文20—30篇,EI论文5—10篇,已经成为我国林业食品加工与安全基础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人才培养与对外合作

培养高素质人才始终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主旋律和核心任务。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人才,学科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现代食品工业发展需求,培养能够掌握现代食品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创新创业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对本专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是: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把握本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及学术动态;重视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科研、国家管理部门和食品企业等相关单位培养能独立开展教学、科研或生产技术以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截止2016年,本学科累计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学士学位专业人才1003人,硕士学位研究生249人,博士学位研究生30人;毕业生大多在食品及相关领域工作,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广泛认可。

国际交流方面,学科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食品科学系开展本科生互换交流,与芬兰图尔库大学、奥卢大学等,在森林和农业功能食品的研发、环境可持续和食品安全生产等领域进行合作研究。


专家库

1、张柏林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主任

曾在波兰罗兹技术大学发酵工程和工业微生物系工作并从事博士后研究,在发酵食品微生物等领域有深入研究,获得多项科研成果奖励并成功转化上市,创造近亿元产值。

在北京林业大学,将食品生物技术有效利用于林业食品,开发出了多种林业食品资源,并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帮助种植企业开拓第二产业。

关注产业扶贫项目,多次带领团队前往内蒙古科右前旗、贵州安顺、陕西陇县和青海海西等地,深入调研当地产业发展,为基层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指导,进行特色帮扶与交流合作。

2、孙爱东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主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果蔬加工分会、非热加工分会、休闲食品分会理事,国家森林食品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3、王建中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林业食品加工与安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木本油料分会理事,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功能农产品委员会副会长。

4、李博生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林业大学螺旋藻研究所所长,国家林业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5、任迪峰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市蛋白功能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儿童食品分会理事。

6、欧阳杰  副教授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林果贮藏与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食品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7、许美玉  副教授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

8、范俊峰  副教授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林产资源加工及贮藏、中药杜仲和枸杞功效成分的开发与利用、分子营养及分子模拟等方面的研究。

9、任建武  副教授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中药协会石斛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10、王丰俊  副教授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核桃、板栗、山杏、油茶、油用牡丹籽等林产可食用资源的成分分析、功能评价及加工工艺研究。

11、马超  副教授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入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