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搜索项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报     发布日期:2017-05-31 11:16:13    阅读:0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始建于1977年,直属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一家以营养资源、人类健康为研究对象的多学科、综合性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全所占地面积9668.93平方米,科研用房2700多平方米,中试基地面积600平方米。2000年响应国家号召由事业单位转制为全民所有制的科技型企业。转制后,营养源所克服重重困难,逐渐走出了一条“以应用为研究目的,以市场为研发导向,借创新为科研蓄力”的特色发展道路。2011年营养源所被北京市科委认定为北京科技研究开发机构,2014年营养源所通过了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的认证。依托营养源所建立的“系统营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过几年的发展,已被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认定为院级重点实验室,被北京市科委认定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营养源所以人类营养与健康研究为核心,充分利用建所30多年积累的科研经验和实验数据资源,以食物营养成分分析检测术、食品营养与功能评价、人体健康预警测评与营养干预、特殊膳食营养食品研究开发等为研究方向,致力于人类营养与健康相关领域研究,力争将营养源所打造成集营养检测、功能评价、亚健康预警测评、特殊膳食配方设计及产品开发于一身的健康科技产业服务平台。


人才团队

营养源所及下属企业现共拥有368名员工,所本部员工59人。研究所一贯坚持“开放办所,人才兴所”的战略,近年来不断培养和打造营养源所本部的高精尖科研团队。目前所本部拥有博士8人,硕士30人,中高级职称人员占全所人数的45%以上。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入选北京市“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1人,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5人,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工程3人,入选北京市海外人才专项3人,入选国家博士后基金3人,入选北京市博士后基金2人,入选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青年骨干计划5人,萌芽计划12人,三支科研团队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团队资助。目前,营养源研究所基本形成了以中青年人才为主,老中青相结合的金字塔型人才梯队。


研究成果

近年来,由营养源所科研团队承担的课题“新型高效食品生物防腐剂纳他霉素研究与开发”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营养和功能成分标示的基标准方法及标准物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和“黄曲霉毒素B1免疫检测法国家标准的研究”分别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保健食品与中药有效成分检测技术研究”和“食品、中药与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检测技术研究”两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二等奖;“我国食物资源营养分析和应用技术研究”和“生物毒素和中毒控制中常见毒物快速检测技术研究”两个项目分别获得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同时,在自主创新方面,营养源所主持、参与了15项国家标准检测方法的制定,其中9项已颁布实施。营养源所还承担了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 “863”子课题、卫生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北京市科委公益院所重点科技任务等各级课题50余项,累计获得项目经费3000余万元。

凭借自身的研发优势,营养源所先后与农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高校,宝洁、玛氏、罗盖特、伊利、香飘飘等国内外企业开展了多项产品研发及应用试验项目合作,均取得了预期效果,为产学研的顺利衔接与相互促进做出了表率,得到了行业内的一致认可。同时,营养源所积极响应“京津冀一体化”的号召,以政府部门为科技辐射点,以龙头企业为科研转化站,以三地的行业协会、学会为创新枢纽带,将营养源所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进行输出落地,通过实际行动践行“以双赢促发展,以科技服务民生”。


研究平台

2011年,营养源所建立了系统营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通过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认定正式挂牌为院级重点实验室。2013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成为北京市的市级工程中心。工程中心现拥有各类先进仪器设备426台(套),总值6900万元。

工程中心以国家和北京市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为导向,以营养科学关键共性技术为攻关目标,以食品营养分析检测技术研究、食品营养与功能评价共性技术研究、营养代谢与调控应用基础研究、营养与功能食品研发与产业化研究等为主要研究内容,力争成为国内一流的系统营养专业研究中心和系统营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工程中心下设四大研究平台:

营养成分分析检测技术研究平台

该平台是从事食品和饲料两大体系“营养成分”检测分析的专业机构,拥有500多平米的分析测试实验室,具有适用于检测项目的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110台套,拥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30名。该平台具有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认可”资质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CMA)的资质认定,是具有第三方公正地位的权威检测机构。该平台已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11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级项目9项、市级项目14项,可以提供18大类210项营养成分的检测技术服务,全面承担“营养标签”标示成分的检测,并可协助制作用于国内和进出口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

食品营养与功能评价共性技术研究平台 

该平台是集功能成分检测、功能因子评价、功能食品、保健品相关法规咨询及功能食品研发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平台。现已开发多酚类、黄酮类、萜类等41种单体植物化合物成分的检测方法,并开展多项与食品保健功能相关的人体及动物实验,在降低血糖、血脂等功能评价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

人体健康预警测评与营养干预技术研究平台 

该平台引进技术先进的大型健康测评设备30余套,根据设备的原理及特点划分为七个研究室,包括人体代谢测评研究室、组织与细胞结构测评研究室、体适能健康测评研究室、生物电信号测评研究室、液体生化测评研究室、心理测评研究室和健康指导部,可为受试者提供人体八大系统300余项生理指标的测试结果,并利用大数据分析对比该指标在同龄人间所处的水平,进而评估受试者潜在的健康风险。该平台旨在建立人体健康预警测评和营养干预的支持体系和系统的实施方法及规范,从而进一步实现疾病的早期预防和病患的健康回归。

特殊膳食用食品技术研发平台 

该平台主要针对社会上与营养健康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发有前景的、技术附加值高的健康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为企业提供健康食品和特膳食品相关的技术支持服务。目前该平台投入研发设备及设施近700万元,拥有粉剂、片剂、颗粒剂及液体产品的全套研发设备,能够完成从立项调研、配方设计,到实验室小试、中试,及产品生产标准制定的整个过程。


专家库

1.李东

1995年到2002年,主持的生物食品防腐剂纳他霉素的高产菌种选育、发酵工艺研究、分离提取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破了欧、美企业对此技术和市场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相关生产技术的空白。

1999年到2007年,率领创新团队建立起的食品营养分析检测技术研究平台,参与8项食品营养分析检测国家标准的制定,为我国“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卫生部颁规章和国家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2008年到2017年,在院所改制时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在亚健康人群营养干预的创新研究领域勇于探索,带领团队创新性建立“人体健康预警测评与营养干预研究中心”。

2.何梅

研究员,营养源研究所副所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特殊膳食营养食品研发中心主任,国家营养标签和营养素补充剂的主要专家组成员。

3.鲁绯

研究员,营养源研究所副所长,从事食品科学教学、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近30年,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参与编写了《大豆功能性食品》《食品工程全书》《发酵食品安全与品质控制》《中国腐乳酿造》等书籍。

4.蒋峰

高级工程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营养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人体健康预警评测与营养干预研究中心主任。

5.黄威

研究员,营养源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从事食品工艺与生物化学专业科研30年,完成北京市科委、科研院,外省市科委、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个,均通过科研成果鉴定。

6.崔亚娟

副研究员,营养分析检测中心主任,所长助理。

7.王鑫

营养源研究所营养与功能评价中心副主任,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保健品食品分会秘书,参与国家十二五课题2项,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食品中植物化合物的检测、功能糖的健康效应与应用研究、乳制品对人体健康的研究、食品营养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及食品血糖生成指数的研究等。

8.岳宏

副研究员,人体健康预警测评与营养干预研究中心副主任,人民网“科普中国”科学顾问。

9.周琪乐

营养源研究所营养分析检测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药食同源”中药质量控制及活性评价,是我国“红参”功能成分研究高端人才。

10.刘玉峰

副研究员,营养源研究所营养分析检测中心副主任兼技术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是食品营养成分的分析检测及检测方法开发,参加了包括科技部支撑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卫生部等10余项课题研究。

11.纪凤娣

副研究员、北京市微生物学会理事。

(谢玲 连荷 唐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