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用工荒”问题放大。在这一大背景下,成本可控且兼具“无人化、非接触”优势的餐饮机器人再次引发行业关注。国内餐饮机器人销量增长迅猛已经过万,进驻餐厅上万家,其中擎朗智能、普渡科技各自计划的年度机器人产量达到1.5万-4万台。
与此相对应的,是餐饮企业招工难现象。据58同城招聘研究院的数据,今年1-10月,住宿和餐饮业招聘活跃职位TOP10中,服务员、收银员、娱乐厅服务员、后厨、酒吧服务员位列前五,洗碗工和后厨求职需求同比增速达到20%以上。此外,餐饮行业人力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人力成本占营业收入比例均值为21.35%,并且以3.69%的涨幅持续增长,是餐饮企业中成本增速最快的板块。
从餐饮机器人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在产业链前端生产制造环节,既有老牌机器人公司如新松机器人、穿山甲机器人、繁兴科技等,也涌入了新创公司如擎朗智能、普渡科技、优地科技、普华灵动等。在终端应用方面,京东、阿里等电商零售巨头以及美团、饿了么等都在入局。
瞄准万亿级餐饮市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餐饮业收入达到46721亿元,比上年增长9.4%。庞大的市场规模和用工需求,催生餐饮机器人产品线日渐丰富。
从产品形态来看,目前餐饮机器人主要有五类:送餐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回盘机器人、消毒机器人、外卖机器人,其中送餐机器人应用相对比较成熟,但整体渗透率也处于低位。
云启资本董事总经理陈昱表示,从宏观趋势来看,未来中国一定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上升问题,机器人将会成为劳动力的一个补充。陈昱说:“未来中国的蓝领劳动力有多少,服务机器人的市场就有多大,他们是1:1的替换关系。餐饮是三个赛道中规模和市场最为庞大的一个市场。在大众点评上有400万个餐厅,服务机器人哪怕仅渗透10%,就可以拥有40万个点位。”深圳市普渡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来看餐厅机器人的渗透率仅为千分之一,而理论上来看,有60%的餐厅可以使用送餐机器人,行业拥有600倍的增长空间。
青桐资本投资副总裁刘天程表示,送餐机器人主要集中在海底捞、西贝、望湘园等头部大型连锁餐饮公司,且多局限在一线城市。从餐饮品类覆盖看,送餐机器人在火锅店使用较多,因为火锅菜品较多,机器人能放置较多的菜品,大大节省服务员往返于后厨的时间,极大提升人工效率。
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炒菜机器人,但机器人炒菜品类偏单一、制作简单,考虑到中式餐饮口味、用料复杂性,对机器人性能和算法要求比较高,因此渗透率还比较低,大多集中于食堂等场景。
餐饮机器人上游还涉及芯片、舵机、激光雷达等底层技术,中游涉及图像、语音识别等AI模块,以及设计、加工、组装、操作系统研发等,是目前学术研究和初创公司抢占的热点。下游则包含餐厅、食堂、酒店等不同的应用场景。核心零部件、AI模块、操作系统是餐饮机器人产业链的重要价值所在,其中不乏A股上市公司身影。
作为A股上市公司,新松机器人是国内较早开始机器人本体研究与应用的企业,于2015年就推出了智能送餐机器人,目前其产品线已经包含回收餐盘机器人、促销导购机器人、展示机器人等多款产品。
巨星科技则通过投资初创公司切入到该产业链,其产品主要应用于酒店场景。穿山甲机器人是一家老牌服务机器人制造商,其中餐饮机器人是公司的核心产品,包括迎宾服务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炒菜机器人等,而另一家公司繁兴科技则主打烹饪机器人,不过从财报来看,两家公司均处于亏损状态,且已经从新三板退市。
目前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餐饮机器人都属于新兴行业,这也给了新创公司同台竞技的机会。目前,大多数新创公司处于A、B轮早期投资阶段,主要以财务融资为主。但具备一定体量的头部企业已经开始获得战略投资者的青睐,例如美团投资了普渡科技、携程投资了云迹科技、华住投资了优地科技。
“目前餐饮机器人市场马太效应还比较明显,头部品牌优势明显,擎朗、普渡的市场占有率比较大。”刘天程说道。从商业模式而言,目前餐饮机器人主要采取了购买和租赁两种模式,租赁模式的推出大大推动了餐饮机器人应用落地,对于餐饮行业而言,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另一方面免费试用期降低了使用门槛。
海外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在一位投资人士看来,互联网巨头会影响国内的竞争格局,但餐饮机器人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海外市场。“海外销售额可能会达到70%,国内占30%,餐饮机器人真正的战场在海外。”陈昱表示,一方面海外市场利润更为丰厚,同样的机器人卖到海外价格至少可以提升两倍,无论是租赁还是售卖模式均利润可观;另一方面中国的供应链和成本优势明显,同时疫情影响海外市场,目前日本、韩国都在加速布局餐饮机器人。
据了解,新松机器人在上海设立了国际总部负责海外业务,2018年年底就有200多台服务机器人销售至欧洲。擎朗智能、普渡科技的餐饮机器人也已经销售至俄罗斯、意大利、奥地利、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
当下,餐饮机器人仍有诸多环节有待优化。一方面在复杂的环境下,餐饮机器人的定位导航功能有待提升;另一方面人机交互还需更智能。从应用环节来看,目前餐饮机器人主要应用于迎宾、点单、送菜、回收餐具等环节,但制菜和炒菜环节仍由人力完成。对此陈昱认为目前机器人的产品形态主要是有腿和眼睛,未来还会添加上手臂,届时餐饮机器人可以参与更为复杂的工作环节,实现工作流程全自动化。
“实现上菜环节自动化需要廉价好用的机械臂,但目前机械臂的控制算法还存在一定问题,其次成本太高,一个机械臂就要上万元成本,无法实现大规模应用。”陈昱解释道。他认为无人餐厅是一种噱头,未来餐饮行业将是人机协同模式,很多情感交互环节机器人无法替代。
刘天程则认为,从技术视角而言,目前餐饮机器人底盘技术壁垒已基本突破,更重要的挑战在算法层面,包括路径规划、识别、避障等算法的融合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将极大影响机器人运行送餐的效率。不过长远而言,用工短缺、青年劳动力不足已经成为全球各国隐忧,未来餐饮机器人会成为劳动力重要补充,届时产业将迎来发展机遇期。
(王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