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在食品包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塑料又是一个污染全球的“超级垃圾”。如何两全?毋庸置疑,新的“可再生”“共生型”环保包装材料是化解这种“矛盾”的关键所在。
大趋势
“生物基材料”是主流
事实上,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塑料废物的关注,不少食品商都已加入了“反思塑料”的队伍,像选择食材一样选择环保的、可再生的包装材料。根据其中英敏特发布的《2019年全球食品饮料趋势报告》,用生物基材料替代塑料制品,将成为食品企业实现绿色包装的一个主流方向。
生物性包装材料能够在自然界中依靠微生物的作用而分解,用作包装材料可以大幅度减少垃圾量。自20世纪90年代起,全球生物降解材料产量急速增加,其中60%左右用在包装行业。
由于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约41%的生物性包装被用于食品保鲜。比如,淀粉本身乳化能够形成薄膜,可应用于糖果内包装。目前,这类薄膜已经被美国等国家运用到蔬菜、水果、糕点等食品的包装中。
另外,包括可口可乐、利乐公司、肯德基等国际巨头已率先使用无污染、易回收、易分解的植物性可再生材料。早在2009年,可口可乐推出可回收的植物基塑料包装瓶,制造原料为甘蔗;2014年,利乐Tetra+Pak在巴西首次推出一种生物基LDPE包装箱(生物基低密度聚乙烯材料,+bio-based+LDPE);英国的肯德基公司设计了一款可食用的咖啡杯,让人在喝完咖啡后,还能够把杯子一口吃掉;美国加州的一家甜品店推出了一款用饼干来包装牛奶的甜食等。
这些“可以一口吃掉”的设计让可食用包装的想法得到印证。一系列用可食用材料制作的食品包装开始受到企业、市场以及消费者的多方青睐。
大市场
“大米吸管”月产3亿根
近两年,一款来自韩国的“大米吸管”在当地非常火,近期还受到包括央视财经在内的多家国内媒体的关注,相关视频、报道在网上广为流传,将可食用包装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韩国也是施行“限塑令”的国家之一。为抓住政策红利下的环保商机,有企业以大米为包装材料,研制出了一款可以直接吃掉的“大米吸管”,计划为韩国的上百家咖啡馆和部分高档酒店供货。
外观来看,“大米吸管”和普通的塑料吸管差不多,使用起来也很方便。至于吸管本身的味道,口感上和大米锅巴比较像,吃起来有点儿硬。
这款大米吸管能够在热饮中浸泡两到三个小时,在冷饮中坚持的时间更长。据韩国大米吸管开发者金广佖介绍,“该吸管的成分除了70%的大米,还有30%的木薯,也就是珍珠奶茶里制作珍珠的材料,可以让吸管结实有韧性,表面也更光滑。”
据央视财经《国际财经报道》报道,大米吸管的生产工艺并不复杂,企业已经通过自动化、规模化生产,把单根的批发价降到了15韩元、约合人民币9分钱。目前,“大米吸管”的单月的产量已经有3亿根之多。
相比传统包装,像“大米吸管”这样的可食用包装,真正做到“生态环境零负担”,当食物吃完的时候,它的使用寿命也随之终结,它们跟食物是“共生死”的关系。
大盘点
“连包装一起吃掉”的食品
限塑令颁布10年来,市场上已经出现过很多可以“连包装一起吃掉”的食品,能够应用在水、牛奶、汉堡等多类食品中。
Ooho可食用水包
2017年4月12日,3名在伦敦学习工业设计的学生,受分子美食的启发,制作出了水滴状的储水容器——Ooho,这一发明在设计界一炮而红。
Ooho是一个小水球,外面有薄膜包裹,想喝水时,整个吞下就行。如果不想吃也可以顺手扔掉,这并不会对环境造成太大的负担。因为由棕藻的提取物和氯化钙合成的Ooho,具备可食用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双重属性。目前主要用作马拉松比赛。
牛奶蛋白包装膜
由美国农业部(USDA)的两位研究人员开发出的“牛奶蛋白膜”,是一种新颖包装材料,它的主要成分是酪蛋白,是一组营养价值很高的牛奶蛋白。与其他包装材料不同的是,酪蛋白包装膜既可以制成薄片,也可以喷涂形式喷洒在食物上形成包装涂层。
据介绍,这种“牛奶蛋白膜”不仅具备包装、防腐等功效,还能给食物增添多种风味,例如,可以将草莓等水果风味加入到食物的内包装薄膜中。
可食用汉堡包装纸
美国有一家名为“Bob's”的快餐店推行过一款可以吃掉包装的汉堡,这种汉堡采用食用的汉堡包装纸,消费者拿到汉堡,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直接咬下去。
虽然这种包装纸失去了当初为了隔绝脏东西接触食物的作用,但从环保角度上说,这也算是一个很不错的设计概念了。
多口味彩色“果冻杯”
这一色彩缤纷的果冻杯,由美国加州的一对夫妻设计,有绿色抹茶、白色香草、红色莓果等口味,一组售价15.9美元。
这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杯子,在用它喝完水或者饮料后,是可以直接吃掉的。当然,如果不想吃,又不需要保留起来再次使用,也可以直接扔掉。杯子很容易分解成植物所需的养分,既实用又环保。
可食用的喷漆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德国一家公司研发了名为“食物终结者”的特殊喷漆,这是世界首款可以食用的喷漆。
烹饪爱好者们只需用该喷漆在食物上轻轻一喷,即可让食物着上自己钟爱的颜色。“食物终结者”共有金、银、红、蓝四种颜色。
仿生设计的“植物胶囊”
名为This Too Shall Pass(这一切都会过去)的系列包装材料,是由瑞典设计工作室Tomorrow Machine(明日机器)设计发布的,均采用了天然可降解的植物性包装材质。简约的“胶囊状”外形,搭配鲜明的色彩,既实用又美观。
目前,该系列具备3款不同的设计:橄榄油包装(以涂上蜂蜡的焦糖为包装材料)、覆盆子冰沙包装(以洋菜胶为包装材料)以及印度香米包装(以蜂蜡为主要包装材料)。
“这一设计灵感源自仿生学,是利用自然本身来解决环保问题。让人联想到的是鸡蛋壳或者果皮。”Tomorrow Machine的创始人之一Anna Glansén(安娜·格兰森)说。
目前,市场上出现过的可食用的包装产品层出不穷,但是,可食用性包装材料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因为造价高、体验差或者其他别的原因,大都是昙花一现,普及度也普遍不高。
当然,从全球环保的大趋势来看,与此相关的科学探讨不会停滞,其未来发展价值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