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搜索项

血管“橡皮擦”——纳豆激酶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报     发布日期:2019-07-30 10:16:09    阅读:0

纳豆激酶1980年在纳豆中被发现,由275个氨基酸按照固定排列方式组成,又名枯草杆菌蛋白酶,是在纳豆发酵过程中由纳豆枯草杆菌产生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可以降低血黏度、改善血液循环,软化和增加血管弹性。

纳豆激酶的发现来自著名的“下午两点半”实验。1980年的一天,从事溶解血栓药物研究工作的日本心脑血管专家须见洋行博士突然想到溶解血栓最大的困难是其中的纤维蛋白,黄豆(大豆)中纤维蛋白的含量非常高,而纳豆的发酵过程恰恰是纤维蛋白的发酵过程,那么血栓的溶解是否可以从中借鉴到什么?于是,下午两点半时,须见洋行把纳豆中提取的物质加入到人工血栓中。原本准备第二天看结果,但下午五点半的时候,他在偶然查看时发现,血栓居然溶解了2厘米,而平常用尿激酶做溶血栓的实验,溶解2厘米需要近两天的时间,也就是说纳豆发酵物溶解血栓的速度是尿激酶的19倍之多。于是,他就将纳豆的这种强力溶栓物命名为纳豆激酶,简称NK。

株式会社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与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合作,发布了关于纳豆激酶的多项研究。与韩国首尔延世大学研究院心脑血管疾病中心共同发布了关于纳豆激酶的研究报告,提出:纳豆激酶会导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与印度孟买某医院共同进行的综合临床研究也表明:纳豆激酶经口服摄取对于急性缺血脑中风有一定治疗效果;与日本圣玛丽安娜医科大学疑难疾病治疗研究中心的研究结论证实了纳豆激酶还能抑制血小板凝固,起到防范血栓形成的作用。

从医学的角度解析,纳豆激酶通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t-PA将纤溶酶原激活为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同时,将人体内的尿激酶原激活为尿激酶,尿激酶与t-PA一同激活纤溶酶原,溶解血栓。日本科学家小笠原博士表示,“纳豆激酶只溶解血栓的主体物质纤维蛋白,不水解血浆纤维蛋白原,所以不会引发出血的危险。”这一点是目前临床溶栓药剂所普遍缺失的。

(胡燕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