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场普遍看好第三方检验检测行业的未来,这里孕育着消费升级后的市场机会。相关调查报告显示,第三方检测市场2013年—2015年增速保持在两位数,未来依然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市场规模达千亿元。其中,受益于检测市场进一步放开、技术水平不断进步的市场环境,民营第三方检验机构将会是发展速度最快的,其市场份额有望做到与国有、外资检验检测机构三分天下。但同时也要看到,在食品检验检测领域,由于准入门槛低又缺乏他律和自律,检验机构鱼龙混杂、检验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开始凸显,个别机构动机不纯,提供的检测报告不公正、不科学,食品第三方检验亟须加强监管力度。
检测思路目的令人生疑——第三方检验惹众怒
前不久,德国第三方检测平台公司KO-TEST在中国的合作方优恪网披露,德芙丝滑牛奶巧克力在德国被检出矿物油成分。随后,该机构又发布测评称,海天、老干妈、老干爹、翠宏等10款油辣椒产品含有矿物油、多环芳烃化合物、增塑剂及增味剂等成分。上述消息一经发布便迅速引发连锁反应,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等食品专家、科普作家第一时间向公众科普了矿物油在食品中的应用安全性,并质疑该机构相关检测思路与标准是否合理。
事实上,这并不是所谓的第三方检验机构首次引发争议。2012年,绿色和平组织发布报告称吴裕泰、张一元等国内9家知名品牌的18种茶叶含有至少3种农药残留即引发强烈反弹,业界直指其混淆农药残留与农药超标,未采用中国国家标准的检测思路和目的令人生疑。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我国食品生产和监管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政府购买服务的激增,食品第三方检验市场正在迅速扩容。
“他们(优恪网)自己也表示,这些送检的产品符合所有的国家标准,而他们选取的检测项目是不在国标之中,但他们认为可能会带来健康风险。这一理念看起来无可厚非,但操作起来问题很多。项目不在标准之中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该物质的安全性评估缺乏科学数据,由此来判定安全、有害并不靠谱;另一种是食品中的含量根本到不了过量、有害的地步,所以没有必要制定标准。”果壳网知名科普作家云无心撰文指出,“这个所谓的第三方独立测评,类似的问题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一贯如此。他们的测评思路就是错误的。”
此次优恪网矿物油事件,专家普遍诟病其混淆了从食品接触材料迁移到食品中的矿物油的量和食品中的矿物油含量两个指标,前者标定的是品质,而后者才关系到安全,并且事实上所有涉及品牌全部符合国家标准。但更令业界愤怒的是本应是食品安全专家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变身“砖家”,令缺乏专业知识的普通消费者根本无从分辨,制造不必要的恐慌,恶化产业生态。
“这个检测报告的发布很巧妙,按照国家标准所有的相关产品都是合格的,所以它没有判定样品是否合格,而是采用了评级的办法。D级的评级很容易让媒体和公众误解,认为产品有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食品企业法务部负责人表示,选择以往食品行业并不十分了解和关注的物质,特别是国内还没有标准的物质进行检测,是这种所谓的第三方检验机构的惯用手段。“但老百姓谁知道这个,这些机构在老百姓眼里就是专家,你越辟谣他越信得欢。这样的检测怎能不令食品企业人人自危?”
食品第三方检验市场——“小、弱、散”现象凸显
“第三方检验机构最早出现在国外,在改革开放后逐渐为我国所认识和接受,但真正的井喷出现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的十几年。”知名民营第三方检验机构华测检测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峰介绍,2013年大部制改革后,我国的食品第三方检验出现了爆炸式增长,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食药监管部门成为食品安全监管主体后,有关食品检测的需求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是随着政府监管的加强,企业、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升,生产经营企业加强品质自控提升产品质量水平的需求不断增加。
虽然获得快速发展,但当前中国的食品第三方检验行业“小、弱、散”的特点十分明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地各领域的食品检验机构约有3万余家,但年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却是凤毛麟角。“食品检测行业是一个重资产技术性的服务行业,有些机构仅仅是服务于某个省甚至某个地级市,公司场地、设备、人员等投入较大,而企业资金回流及成本回收的周期较长,这样一方面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而另一方面是核心技术人员的匮乏和缺少人才的培养和沉淀。”万峰说,“食品检测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缺乏对第三方检验机构的必要监管,尤其是准入门槛设定和退出机制需要不断完善。此外,成立专门的第三方检验行业协会也是很好的管理模式,能够促进行业自律,规范和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有些检验机构在行业内进行恶意竞争、低价中标的现象时有发生。正常来讲,食品抽检的合格率一般在90%以上,当购买服务方要求出具某一类食品的合格报告时,个别机构可能就有数据造假的情况。“这种不诚信的行为一方面严重影响行业声誉;另一方面因其数据造假往往采取低价竞争手段,造成行业乱象。希望有关部门在购买检验服务时,对于报价特别低的机构要特别注意,避免上当。”
“一般检测机构只要经过计量认证(CMA),就有资质出具检验报告。”食品伙伴网高级工程师及食品安全总监陶庆会说,成立一个检验机构门槛不高,根据其能检测的种类范围可难可易,但总的来说,具有一定的设备和人员,达到实验室资质认证的条件,通过审核就可以。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各地规模不大的检验机构越来越多的原因。
民营第三方检验机构——面临新发展机遇
目前国有检验检测机构主要承担各部委的商检、质检、环保以及卫生等各种认证要求的强制性检验检测业务,其他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主要承担政府强制性检验检测外的民事行为的检验检测业务。这一巨大检测市场有望进一步向社会检测机构开放,民营第三方检测机构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第三方检验检测市场是在政府逐步放松管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正经历从政府强制转向第三方发展的模式。在2002年国家放开商检后,民营第三方检测快速崛起。2005年检测行业对外资开放后,外资第三方检测机构凭借在国际市场的卓越声誉,迅速在外贸检测中抢占了市场。
我国各类对外开展检验检测服务的实验室资源大部分为国有。但国有检测机构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大部分的检测机构由于长期的垄断地位造成市场服务意识僵硬、缺乏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自主扩张能力较差,盈利能力不足。二是一些地方基层技术监督部门的检验检测机构,领有创收任务,利用行政权力增加检验检测机构收入,本来检验检测机构是为企业服务的,结果变成了企业的负担。
对比海外,我国未来定会出现大型第三方检测企业。在美欧日等成熟经济体,除了必须动用公权力的“法检”,一般检测如食品安全检测,都已对第三方检测机构开放。随着检测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将会形成合并划转等方式形成区域性的国有检测集团,也会出现大型的民营第三方检测机构。
针对独立第三方检验机构——应建立专门监管机制
独立第三方检验机构由于处于交易双方的利益之外,所出具的检测数据被认为具有独立性及公正性的特点,因此容易被各方广泛接受。食品第三方检验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不仅关系到出具报告的客观公正与否,更关系到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诚信。针对所谓“独立第三方”不独立、第三方检验机构鱼龙混杂的情况,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建立专门的监管机制迫在眉睫。
万峰和陶庆会均建议,有关部门在购买第三方检验服务时要有意引导,对那些通过复核确认检验水平高、管理水平高的检验机构,要在招投标方面给予倾斜,并向社会公布复核结果,帮助合规企业打造品牌。对于出现违规行为的机构,在招投标时,给予扣分,引导企业提高检验水平,杜绝不正当竞争。“食品检测的实验室成规模投入的仪器都在千万元人民币以上,投资不到这一数量级的实验室肯定不可靠。人才的成长、业务熟练程度都需要检测量的积累。不要给那些水平低的检验机构太多的空间。”
中食安信(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费洪涛表示,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一十八条明确了四类信息的公布主体:国家食品安全总体情况(国家食药监总局)、食品安全风险警示信息(国家和省级监管部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调查处理信息(国家和省级监管部门)、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信息(县级及以上监管部门),由此可见第三方检验机构根本不具备发布食品安全信息的资格。他建议对检测报告的发布进行管理。
“国外一般是通过非官方组织对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管理,如果有机构违规,由行业自律机构来处理。但在我国目前相应法律法规不甚清晰,受害企业诉讼难度较大的情况下,不能照搬这样的管理方式,而是应当由专门的政府机构对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监管。”万峰指出,应加强对第三方检验机构的监管,例如提高飞行检查的频率、扩大能力验证不合格的通报范围、加强数据溯源等,切实起到规范引领检验检测行业健康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