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酒”乱象,“原产地”疑云,酒精“勾兑门”,进口葡萄酒“掺假”嫌疑,白酒“塑化剂”风波……作为中国食品工业中最赚钱的行业之一,酒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热点。
“酒产品质量安全是整个酿酒行业的命脉,也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这是酿酒行业专家们的共识。在日前举办的2017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上,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宋全厚表示,当前,我国酒类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酒类产品检测水平在不断提高,政府的监管力度也在不断加大。2016年酒类行业抽检合格率为95.5%,反映出我国酒类行业在产品质量安全上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完善标准体系 提升检测水平 加大科技创新
重视问题 提高产品质量安全
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酒类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780.63亿元,同比增长6.27%,实现利润1094.47亿元,同比增长7.22%。饮料酒工业也是食品行业利税最多的行业之一,2016年酿酒行业工业产值占整个食品工业产值的8%,利税总额达到了13%。
在质量安全方面,2016年国家对酿酒行业共抽检产品12702批次,不合格样品为575批次,抽检合格率为95.5%,处于食品行业32类受检产品中较靠后的位置。“与可可及焙烤咖啡产品、乳制品、速冻食品、蛋制品等高于99%的合格率相比,该指标反映出我国酒类行业在产品质量安全上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宋全厚表示。
宋全厚将酒类食品监管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总结为六个方面:一是食品标签标注;二是酒精度存在高低偏差,或是一些企业在剂量方面偷工减料;三是存在固形物以及微生物超标等问题;四是甜味剂的使用,如一些企业违规使用甜蜜素、糖精钠、安赛蜜等调节酒的口感;五是氰化物问题,某些原料如木薯酒精,在酿造时会生成微量的氰化物,量非常小但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六是酸酯问题。
社会对酒类产品的质量安全高度重视,仅2012年,就先后发生了黄酒氨基甲酸乙酯事件、白酒塑化剂事件、葡萄酒中农残事件等。近年来酒类假冒现象也始终存在,如“三精一水”葡萄酒、酒精“勾兑门”等。宋全厚表示,虽然这一系列事件并不完全都是食品安全事件,但确实促进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行业的自律、消费者的关注,也促使酒企主动落实主体责任,酒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宋全厚提示,酒类行业还需关注一系列食品安全风险,如由环境、原料、新材料等带来的潜在风险;基于经济利益驱动而产生的造假乱象;虚假宣传等。
酒类产品 质量安全呈现稳中向好趋势
“当前,我国酒类产品的标准体系逐步完善,酒类产品的检测水平不断提升,政府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企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发展较快,行业科技创新快速提高。”宋全厚认为,酒类产品的质量安全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
据了解,截至2015年底,我国饮料酒现行标准共有156项,其中,国家标准92项,行业标准64项,并涉及轻工、机械、环保、包装等领域。宋全厚表示,在酒类标准方面,现有的标准已基本满足了生产、管理与监管的需要,但还需加强酒类真实性技术和标准研究,如将新工艺白酒和传统白酒从定义上进行明确区分,在标签标识上实事求是,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
2017年,酒类产品的标准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书玉介绍,目前正在进行的有:饮料酒分类标准修订、白酒年份酒制订、白酒产品溯源标准制订、啤酒系列标准制修订、保健酒标准制修订、食用酒精标准制订、酿造料酒标准制修订、红曲黄酒标准制订、职业技能标准修订、酒庄酒系列标准制定、陈年酒及陈年酒鉴定系列标准研究及白酒标签标识、标注标准研究12项工作。其中,白酒年份酒、溯源标准以及红曲黄酒标准等有望今年正式出台。他透露,中国白酒年份酒行业将建立准入标准体系、标准样、检测标准以及标签标准体系;在溯源标准方面,将发布《中国白酒溯源技术指南》,建立白酒溯源模板。
酒类行业的检测水平也提升迅速。宋全厚表示,近年来,酒类企业高度重视检测装备的提高。尤其在啤酒行业,检测水平与国际基本接轨,在装备方面甚至超越国外。酒类行业连续开展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培训班,以提高实验室人员的技术水平。
在政府监管方面,酒类产品已连续多年被列入监管重点,属于风险检测和监督抽查的重点产品,国家食药监总局也针对行业发布了一系列规范文件和监管要求,以更好地保障酒产品的质量安全。
科技创新 加大食品安全投入
据世界卫生组织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蒸馏酒生产国,年平均产量占世界蒸馏酒总产量的30%左右,消费量约占世界蒸馏酒总销量的28.5%。但是,纵观整个国际市场,占明显优势的仍然是欧洲烈性酒,中国白酒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有率只有0.76%。虽然行业协会协同有关各方一直致力于中国白酒国际化,但是目前仍然困难重重。为此,行业协会、企业在提升酒类产品质量与品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宋全厚表示,当前中国啤酒行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葡萄酒行业规模化、集中化程度很高;黄酒行业大罐发酵、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白酒行业由手工酿造向机械化转变,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总体来说,酒类企业的规模化、机械化水平发展迅速,行业科技创新也在快速提高,尤其是龙头企业,在食品安全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较大。酒类企业应坚守传统,兼顾创新,以推动酒类行业转型升级和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提升。”宋全厚说。
(来源: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