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供应链改革热潮下,“小餐+大食”模式越来越受关注
近年来,由于店面房租、人力、食材等各项成本越来越高,餐饮行业利润越来越薄,因此有人论断:未来,餐饮行业的竞争就是供应链的竞争。谁能够通过供应链管理有效控制成本,谁就能够实现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复制。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国稍具规模的中餐连锁企业都开始尝试供应链方面的改革,自建中央厨房即为其中一种。遗憾的是,很多餐饮店的中央厨房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中餐连锁企业由于规模和实力有限,没有自建中央厨房的资本,于是选择和品牌原料供应商合作,走出了一条“小餐(小餐饮连锁)+大食(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独特路子。
现象 餐企供应链改革成热点
如果评选近几年餐饮行业的热点,“供应链改革”是其中之一。
自2012年以来,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的出台,我国餐饮行业尤其是高端餐饮遭遇寒流,发展速度放缓。与之相对的是,房租、人工、食材、能源价格等不断攀升。
上述情况下,降低综合成本以提升利润成了所有餐饮企业要考虑的问题,餐饮供应链改革便顺势而兴。在谈这个话题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什么是供应链。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在“2016餐饮酒店供应链峰会”上发表演讲称,供应链是采购,但又不是简单的采购。他认为,大型餐饮企业每天面临数量众多且种类繁杂的采购需求,只有通过科学系统的管理,才可能满足并保证几千家餐厅供应的高效、稳定与安全。
供应链管理恰是我国餐饮企业的短板。数据显示,我国很多食品安全事故并非出在零售业或餐饮业本身,而是出在供应链条的上游环节。因此,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体系,是餐饮企业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目前,真功夫、嘉和一品等大型中餐连锁,为了提升产品标准化程度,同时降低采购成本,掀起了一股自建中央厨房的餐饮热潮。
但是大多数中式连锁餐饮企业由于店面数量有限,而中央厨房生产能力又过大,导致中央厨房闲置率特别高,得不偿失。
于是近两年,餐饮供应链改革的方向从自建中央厨房仅供自身餐饮门店需求,开始变为服务于全行业。例如,预计2018年一期竣工的真功夫华南地区新供应链基地,不仅生产真功夫集团的产品,也为其他餐饮企业提供从原料生产到配送一体化的专业服务。
无独有偶,海底捞旗下供应链平台蜀海也面向B端,为餐饮企业提供产品研发、加工等服务。
有业内人士认为,现在规模化餐饮企业都已经自建中央厨房,他们很少愿意把核心产品交给第三方加工,这种亲力亲为、跨界投资的发展模式存在一定风险。
市场 小餐饮蕴藏大商机
在中央推出“国八条”等限制高端消费的时候,大众餐饮则被鼓励大力发展。
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5号)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有机餐饮、快餐、特色餐饮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细分业态;大力推进餐饮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等。
2016年3月,商务部发布《关于推动餐饮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培育一批连锁化、品牌化餐饮企业,基本形成以大众化餐饮为主体,区域布局合理、城乡协同、各业态协调的发展格局,明确为餐饮市场发展指明方向。
在政策利导下,我国快餐连锁取得迅猛发展。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统计,2012年我国快餐业年营业额已经超过2000亿元,连锁网点突破100万个,并以每年20%的增速快速发展。《2016年连锁快餐品类趋势报告》也表明,目前快餐行业约占到整个餐饮营业额的20%,且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然而,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餐饮32310万亿元的收入中,快餐企业10强的营业额仅有120亿元。这说明,我国快餐行业处于极为分散的状态,众多小餐饮品牌仍占据着绝大多数的销售额。
原因何在?也许正如新辣道总裁李剑总结的那样:中国餐饮供应链的供销两头小而散。
一方面,快餐连锁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标准化程度高、采购成本低的产品,在全国实现快速复制;另一方面,众多餐企的店面数量并不足以支撑其自建中央厨房,而开放式的供应链又不被看好。那么餐饮供应链改革究竟会走向何方?
有业内专家认为,利用外部产业分工可能是加速餐企发展的更好选择,这种尝试正在一些小餐饮上得到验证。
模式 “小餐+大食”开启供应链改革新尝试
小餐饮连锁,顾名思义指的是,单店规模不大,但数量较多;产品精致度不高,但以性价比取胜;客单价不高,但消费者数量可观。
这样的品牌通常不太起眼,比如路边随处可见的沙县小吃、驴肉火烧等都属此类。但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样的小吃背后往往有着大品牌供应商。
比如,号称“国民第一小吃”的沙县小吃,凭借着数万家店、遍布全国的高覆盖率,吸引了正大、中粮、雏鹰农牧等与其合作,其中,雏鹰农牧更是入股企业,与其共发展同命运;征服了全球吃货的“周黑鸭”、“绝味鸭脖”,则吸引了山东新希望六和、江苏益客集团等为其供货;方兴未艾的“驴肉火烧”则将阿胶的副产品——驴肉变废为宝,出现了“功夫驴”等餐饮品牌……
这种小餐饮与供应商的合作,除了带动食材供应商的发展外,还带动了调味料企业的发展。黄焖鸡米饭、重庆小面、麻辣小龙虾等餐饮形态在全国的快速复制,就得益于调味料的标准化。
从连锁门店自主采购到品牌自建中央厨房统一采购、配送,再到自有中央厨房开放为多方供应链平台,中式连锁餐饮的供应链探索之路走得并不顺畅。“小餐+大食”的模式,或许可以给行业提供另一种尝试。
分析 双赢格局下,也有局限性
有人评价说,我国传统餐饮供应链的突出问题是:上游企业重视家庭厨房,忽略餐厅厨房;下游企业拒绝社会分工,不相信专业能力,喜欢大而全的全面掌控。这样的结果是,上游企业的产能无法充分释放,下游企业又纷纷自建中央厨房产能过剩。
“小餐+大食”的模式则颠覆了这种情况,这是一种双赢的格局。
对小餐饮来说,和原料生产厂家直接合作,首先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可以通过大规模采购压缩成本;其次,未来餐饮是拼品牌的时代,和大型原料商合作保证了产品品质,有利于树立品牌形象,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积极意义。
而对于正大等原料供应商来说,与小餐饮品牌的合作,一方面增加了产品销售渠道,另一方面通过这些品牌介入餐饮市场,可以共享这一蛋糕做大后的红利。
但是,“小餐+大食”这种合作模式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通常双方的合作都是建立在食材的基础上,不涉及核心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产品品类也比较单一。此外,餐饮店需要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实现与“大食”的直接合作。
“小餐+大食”这种模式在餐饮行业能否走得通,又能够走多远,一切仍待观察
(吕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