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始终伴随着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如今,经济、社会、科技的任何变革,使农业面临新的瓶颈与挑战,也不断产生新的机遇和活力。当前,针对资源环境、农产品质量安全、可持续发展等压力,积极发展“中医农业”,融贯古今、中西合璧、探索发展,成为建设中国及国际特色生态农业的理论创新和现实选择。
生态农业的现状及走势
分析世界农业发展历程,农业大体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当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四个阶段。当前农业正处在从石油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美国是石油农业的代表,依靠高投入、高产出,1930—1990年,小麦单产提高了1.45倍,玉米单产提高了5.12倍。1950—1975年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4倍。可以看出,石油农业带来了农产品大幅增加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它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比如,土壤侵蚀与板结、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环境污染等问题。
由此,相对于石油农业,以有机农业为基点的“生态农业”理念横空出世,这一理念于上纪30年代、40年代产生于英国、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共同响应,可持续农业也得到了普遍关注和认同。生态农业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组成部分,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实现了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随着生态农业基本理念和时间空间、产业链条、技术创新等不同维度的不断融合交叉,生态农业将会形成更多的机制模式、理论方法。
“中医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回顾历史,审视当下,展望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之路如何发展?这是当前政府部门、科学界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实现融合发展、互补共生,是探索生态农业的重要尝试和实践。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泛指生物体及其之间的普遍联系。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生态与农业相结合“中医农业”一词便应运而生,同时,成为有志之士、专家学者加快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农业”是将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实现现代农业与传统中医的跨界融合,优势互补,集成创新,产生“1+1>2”效应。“中医农业”的具体应用,能够为农产品产地水、土、气立体污染综合防控和改善产地环境,促进动植物健康生长,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是我国乃至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崭新路径。
二者一致性分析与探讨
生态农业的内涵是指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它要求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效益统一,达到农业生产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一般认为,生态农业具有四大特点: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和持续性。而“中医农业”具有三大特点:
一是系统性,即着重农业生态系统以及生物体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这是农业内部保持各组成部分之间相对稳定和谐的本质要求;
二是综合性,即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复合效应,也就是通过综合的手段,达到综合的效果;
三是整体性,即作用范围是整个的、全部的,强调覆盖所有生产单元和种养循环链。
从生态农业和“中医农业”的基本含义分析,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原理上是相通的,方法上是可借鉴的,技术上是可共享的。
从二者的内涵、外延分析,狭义上讲,二者内涵有所差别,“中医农业”强调中华传统医学在现代农业中的具体应用,是古为今用、融贯古今;而生态农业则强调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在改造传统农业中的具体应用,是洋为中用、中西合璧。但广义上讲,二者外延基本一致的。
当前发展“中医农业”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强农惠农政策推动下,我国农业现代化成果显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为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不断提升。主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建立。总体上看,我国农业现代化已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梯次实现的新阶段。
但同时还要清醒认识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仍有较大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从通过体制改革和惠农政策推动到依靠科技创新引领的新阶段,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更加凸显:消费结构升级与农产品供应结构性失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与发展方式粗放;国内外农产品市场深度融合与农业竞争力不强;经济增速放缓与农民增收渠道变窄;发展动力转换与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等。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长城食品安全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副主任 章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