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搜索项

中国魔芋产业还应纵深发展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报     发布日期:2018-02-07 16:19:14    阅读:0

中国魔芋种植面积、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魔芋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是世界第一大魔芋原料生产和出口大国。近年来,我国对魔芋产业的研究不断延伸,并结出累累硕果。2017年12月,由西南魔芋研究中心与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多校联合承担的“魔芋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项目,获2017年度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魔芋,在老乡家的房前屋后都可以种。今后,要加大我国魔芋产业的纵深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魔芋可以让更多的中国百姓受益,更多的贫困地区脱贫。”在魔芋研究领域深耕30多年,在业内被称为“张魔芋”的张盛林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对魔芋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我国魔芋制品开发正逐步深入

魔芋,又名蒟蒻,是天南星科魔芋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我国的云贵川渝地区及邻近的湖北、陕西等地,是我国山区发展的特色作物。魔芋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及东南亚国家,是可大量提供优质可溶性膳食纤维—葡甘聚糖的经济作物。葡甘聚糖是魔芋精粉的主要成分,具有预防“三高”、改善肠道微生态等重要保健功能。2015年,我国魔芋种植面积220万亩,主要分布于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山区。目前,我国的魔芋精粉产量占全球的61.5%,总产值150亿元,对精准扶贫和促进国民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种植魔芋已成为带领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好产业。”张盛林告诉记者,我国魔芋种植直接带动农民300万人,主要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农民。张盛林介绍说,我国是最早栽培和利用魔芋的国家,是世界魔芋起源中心之一,具有2000余年栽培历史。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推广的279.17万亩魔芋种植,使900万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我国魔芋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第二、三产业年产值已超过百亿元,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逾10万个工作岗位。

据张盛林介绍,目前,全国有上千家从事魔芋种植、销售、加工的企事业单位。我国现有魔芋粉和魔芋凝胶食品加工企业200多家,年产魔芋食品10万吨左右,其中出口约5万吨,消化商品芋近30万吨,出口到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据海关统计,我国魔芋产品每年出口创汇约4000万美元。

近年来,我国魔芋制品开发逐步深入。张盛林归纳说,一方面,魔芋制品多样。魔芋是能大量提供葡甘聚糖的经济作物。葡甘聚糖属可溶性半纤维,是优质的膳食纤维,被称为“肠道的清道夫”。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魔芋保健功能认知的加深,魔芋食品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我国魔芋制品的开发在食品行业呈现出爆发式的发展局面。”张盛林如此形容我国魔芋深加工业的发展。他说,魔芋丝、魔芋糕、魔芋面、魔芋干、魔芋丸子、雪魔芋等凝胶食品产量快速增长;魔芋方便面、魔芋饮料、魔芋杂粮、魔芋罐头、魔芋果冻、魔芋仿生食品等琳琅满目;魔芋膳食纤维、魔芋代餐粉、魔芋减肥颗粒冲剂、魔芋米、魔芋休闲食品等新兴魔芋食品发展势头正旺。

另一方面,魔芋应用领域逐步拓展。魔芋制品的开发虽然仍以食品行业的应用为主,但随着对葡甘聚糖胶体性能的深入研究,魔芋的应用领域也在逐步拓展:在建筑领域,诸如魔芋生物粘结剂、魔芋生物涂料等产品正在逐步开发;在日化领域,魔芋面膜、魔芋洁肤棉、魔芋消毒纸巾、魔芋化妆品等逐步流行;在医药行业,魔芋胶囊、魔芋通便颗粒等产品在临床上逐步应用。此外,在石油钻探等行业,魔芋的应用也逐步深入。


走基层才能让魔芋研究落地

“魔芋多分布在西南山区,如四川万源市、金阳县,重庆石柱、彭水等地。因此,只有多走基层,才能深入了解魔芋产业的问题所在,继而才能对其予以精准破解。”张盛林说。每当魔芋播种和收获的季节,为了能给当地农户以最直观的现场指导,魔芋研究者们长时间住在当地的农民家里。简单的农家菜、被臭虫“袭击”、被鸡粪沾满双手的日子……都被这群热爱魔芋的研究者们作为趣事付诸笑谈中。他们常说:“搞技术推广,就是要把技术送给最需要它的农民手中。”

为了研究魔芋,研究者们常常要跋山涉水去到偏远的地方。据张盛林回忆,1987年他刚从大学毕业不久就乘火车来到四川万源的山区,一住就是6年。吃住都和芋农在一起。有时为了魔芋技术推广,他还要徒步几个小时,从一个乡走到另一个乡。因为魔芋本身很重,还很“娇气”,轻微的碰撞都能导致发病腐烂,他常常和魔芋一起坐在拖拉机的后车厢,为了不被颠簸出去,还要一手护魔芋一手抓护栏。

魔芋研究团队不光需要克服险恶的自然条件和不便的交通条件,还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挑战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没种过魔芋的人会认为魔芋好种,因为野生魔芋,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其实魔芋种植的每个环节稍有疏忽,都会导致全程失败。团队成员们不得不先一遍遍地为企业负责人和农民讲解,然后才能开始试验推广。让张盛林印象深刻的是,石柱县是西南大学的对口技术支持县。2004年,一家企业盲目引种200吨魔芋种,结果仅挖收回100吨魔芋。当地农民对魔芋种植彻底失去信心。2007年,张盛林主动与该县农业局联系,先后七八次来到石柱县,对从调种到收获的每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考察。在研究团队的帮助下,石柱县魔芋种植当年每亩单产达到3000斤以上,最高单产达到9000斤,是2004年产量的10倍。2015年,又在石柱县黄连轮隙地试种魔芋,并取得成功。

2000年,湖北省恩施市魔芋产量处于一直徘徊不前的境地。2001—2002年间,张盛林申请到农业部丰收计划的项目,便把恩施市作为了一个实施点,带着学校的魔芋研究团队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短短3年间,魔芋便成了恩施市4大支柱产业之一。种魔芋尝到甜头,乐坏了恩施的百姓。在2004年恩施市举办的首届中国魔芋节暨土家“女儿会”开幕式上,农民用自己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学校的研究员们到田间地头推广魔芋技术的故事编了3个歌舞节目,表达了对魔芋研究者们的由衷感谢。


推动产业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

在张盛林看来,我国魔芋研究的开展,离不开一个曾被《人民日报》载文誉为“着了魔”的教授——刘佩瑛的引导。从20世纪80年代起,刘佩瑛带领助手和研究生们深入实际、刻苦钻研,发现并命名了“新种白魔芋”,推广后成为全球最优魔芋原料;在胚胎学研究中发现魔芋正常受精后,合子胚分裂失序,异常出现胚孔端单极发育,变态为小球茎这一罕见现象,并证明该小球茎仍为有性器官,为魔芋杂交育种打下理论基础;她多次组织师生到南方13个省搜集魔芋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了魔芋试管基因库。

近年来,我国魔芋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魔芋的分类、胚胎发育、种质资源的普查及研究、中国魔芋种植区划、高效栽培制度及技术、病虫防治原理及措施、育种基础理论和杂交育种技术、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选育和魔芋快速繁育、加工原理、工艺和设备、精粉再加工及新产品开发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对我国魔芋产业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课题的“中国魔芋产业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推动和促进了中国魔芋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已发展成集“种植—初加工—深加工—多行业应用”于一体的产业链。

经过多年积淀,西南大学魔芋研究中心对于魔芋种植、加工技术及设备研究成果的系统集成,支持了我国魔芋产业的崛起和发展。张盛林说,在未来发展中,中心今后将在“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方针指导下,以“提升魔芋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立足重庆,服务西南,面向全国,辐射世界。

张盛林认为,虽然魔芋产业不大,但由于该产业跨地区、跨行业,突破难度大。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自1997年在西南大学成立以来,始终秉承为行业服务的理念,实实在在为推动行业发展而努力。在自2004年担任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会长的张盛林看来,以协会为平台,为魔芋产业的科技对接和成果落地,尤其对当前的精准扶贫和大健康产业起到了支撑作用。他认为,未来,魔芋产业的发展,要不断延伸产业链。在深加工方面,深挖魔芋的功能性特征,发挥魔芋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独特优势,开发出更多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这样,才能突破以魔芋豆腐为主要食品的这一‘天花板’,快速推进产业化。”


专家简介

张盛林,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会长,西南大学魔芋研究中心主任,重庆高校魔芋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重庆市首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个称号。1986年毕业于西南大学蔬菜专业,并留校作科研工作。1995年,获西南农业大学蔬菜学硕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蔬菜学家刘佩瑛教授,以魔芋为材料,开展魔芋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和魔芋防病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先后主持和承担省部级和地方政府魔芋科研课题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撰写魔芋书籍6本,近5年获得专利4项,并将科技成果积极推广到魔芋生产实践。编著《魔芋防病丰产栽培技术》《魔芋栽培与加工技术》,编导《魔芋防病丰产栽培技术》科教片光盘等。2004年担任中国园艺学会魔芋协会会长至今,在针对魔芋种植业中病害严重的问题上,30余年来长期研究魔芋防病丰产高效益栽培技术,并在西南魔芋产区从事魔芋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先后深入四川、重庆、湖北、湖南、云南、贵州等多个省的市县及企业等多层次主讲和推广魔芋栽培技术。科技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省部级奖项8项。近年来,张盛林加大与多方联合,向魔芋深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拓展。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