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首届乳酸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会上,时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的潘蓓蕾分析指出,备受世界各国欢迎、在中国却发展缓慢的乳酸菌乳饮料行业有可能迅速崛起,并成为大众消费的日常性健康饮品。2004年,我国乳酸菌饮料生产企业达到150多家,总产量为48.2万吨,比2003年增长了148%。14年后,益生菌行业以其健康的基因、强大的科技背景,积淀成为食品工业健康转型的重要支撑。在国家“健康中国”战略推动下,具有健康功能的益生菌市场规模快速扩大,至2018年,在我国已形成近千亿元的产业及庞大的市场。
专家与企业代表共同宣读《益生菌科学共识》
5月22-24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浙江省食品学会、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共同承办的“第十四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在浙江杭州举办。此次会议以“科技创新对接健康需求”为主题,来自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浙江省科技厅等国家相关部门领导参加此次大会,近600名来自高校及行业的代表参会,重点在标准法规、安全与健康评价等热点问题上开启一场益生菌领域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创新的盛会。伊利、养乐多、杜邦、味全、蒙牛、科拓恒通、一然等多家企业悉数参会。
据了解,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已连续举办了13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是我国益生菌领域最早诞生的国际性权威交流平台,不仅助力我国益生菌标准法规的逐步完善,更见证了益生菌行业“星星之火”燎原全球的磅礴气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邵薇代表主办方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益生菌研究逐渐从功效转向其作用机理,使益生菌与人体健康的研究体系更加完善、扎实。科技界坚实的研究成果推动着全球益生菌行业的健康发展,多元化的产品扩大了消费者的健康需求,益生菌行业已成为食品工业中增速最快的营养健康产业之一。
科技与产业融合的四种方式
“食品行业的健康转型是大趋势,企业应顺势而为。科技与产业的结盟,将使面临重大转型的中国食品行业和企业夯实科学基石,走更远的路。”在近日于上海举办的“中国品牌日”活动——2019年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食品行业分论坛活动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的这一观点引发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孟素荷以目前最火的益生菌行业为例,分析了科技与产业结合的四种方式。一是科学基础的研究。中国乳酸菌行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全国学术界诸多专家团队对益生菌功能研究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企业与之合作进行基础研究以形成对产品的理论支撑。二是消费者教育的合作。实践证明,企业既是科普的生力军,也是推进消费者教育的最大受益者。三是标准法规的制修订与产品的健康评价。从2010年《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的出台到2018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价程序》的立项,有关乳酸菌类产品的标准制定均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参与完成,用标准净化了行业生态环境。四是风险交流时发声——以科技界“学术共识”的第三方立场参与风险交流。
科技界与产业界达成益生菌科学共识
2018年,一篇在国外刊物上发表的有关益生菌健康评价的学术论文,曾引发国内外媒体及行业的巨大震荡,并由此产生了对益生菌安全性、功效性及产品质量的质疑。为此,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组织科技界与产业界,在本届大会中形成了对益生菌的科学共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邵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理事长、江南大学副校长陈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理事长、亚洲乳酸菌学会联盟副主席何国庆,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杨瑞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任发政共同宣读《益生菌科学共识》。《益生菌科学共识》的主要观点如下:
足够数量、活菌状态和有益健康功能为益生菌的核心特征;益生菌的健康功能应建立在科学严谨的临床试验评价和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人类对益生菌功效的探索是一个长期、严谨、科学的过程;益生菌的安全性已得到权威机构的认可;益生菌功效的发挥具有菌株和人群特异性;益生菌产业化应用需要经过科学严谨的流程验证;加强公众科普教育,科学合理消费益生菌相关产品。
进一步加强益生菌类产品科学监管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处长宛超表示,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确推进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双轨运行。因此,益生菌行业要关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如何规范加强注册环节益生菌产品的安全和有效性审查;另一方面,如何实现益生菌产品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而这离不开两大核心要素,一是明确定义益生菌产品。通过制度法规建设对益生菌有一个清晰的限定以规范市场,从而让消费者更加清晰、理性地认知这一行业的发展。二是在安全和功效方面,要朝着以菌株为依托的发展水平努力,研究菌株的安全性和功效性,这也是下一步发展的整体方向。他希望,无论是政府、行业组织还是企业、科研机构,要群策群力,共同促进行业的有序发展。
邵薇提醒,在益生菌成为炙手可热的“朝阳产业”并迅猛发展的同时,行业不得不冷静面对快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为此,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持之以恒地夯实益生菌科学基础。与国外菌株相比,国产菌株在安全性与功能性方面的研究仍然有着较大差距。这一情况从目前正在进行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原料目录研究课题中可见一斑。“与国外菌株高水平研究成果和扎实的临床研究数据相比,我们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邵薇说,益生菌功效的探索是一个长期、严谨、科学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所以,未来对益生菌的研究需要保持定力,切忌将益生菌科技空心化。
二是益生菌法规标准体系建设需与行业创新发展协调。持续推进法规标准制修订,完善我国益生菌法规标准体系。这不仅是政府部门的工作,更需要科技界与产业界予以强有力的支持,让法规、标准体系成为行业创新发展的保障,而不是“屏障”。
三是益生菌类产品宣传需要严格规范。益生菌行业在分享快速增值形成的“蛋糕”的同时,更应该承担严守道德门槛、加强公众科普,从而让消费者理性认知益生菌科学知识的行业责任与使命,鼓励消费者理性选择益生菌产品,共同营造良好的行业生态环境。值得一提的是,益生菌公众科普一直以来都是会议的重要环节,时隔一年“消费者课堂”再度回归。
聚焦法规、健康评价、 功能解析
此次大会设置“益生菌与宿主健康”“益生菌功能解析”“益生菌、益生元新技术与产业化应用”三大专题,重点就行业关注的话题展开充分深入的探讨。大会研讨聚焦以下五大方面:
焦点1 中国益生菌标准法规新动向
近年来,益生菌行业在标准法规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尤其在益生菌保健食品的法规建设上,国家监管机构明确了益生菌保健食品的定位,积极推进注册与备案双轨制建设。近期公开征求意见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征求意见稿)》受到各方关注,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益生菌定义,并将益生菌安全性与功效性审查聚焦于菌株,逐渐与国际接轨。同时,随着备受关注的9种益生菌与7种益生元纳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的研究范畴,国家有关部门正在以坚实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努力实现益生菌保健食品的标准化管理。
此次大会聚焦益生菌行业标准法规建设这一热点话题,邀请国际益生菌协会主席乔治·帕拉斯科瓦克斯(George Paraskevakos)就全球监管格局下的益生菌类行业法规标准作报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微生物实验室主任李凤琴就目前我国保健食品原料(益生菌、益生元)的备案管理研究作大会报告。
焦点2 益生菌菌种安全与健康评价工作正在推进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益生菌菌种安全与健康评价工作正在推进中。2018年,国家卫健委正式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用菌种安全性评价程序》列入年度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以规范行业健康发展,目前该项工作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参与下启动推进。
焦点3 益生菌与宿主健康的前沿探索
益生菌、肠道菌群与宿主健康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科技界研究的热点。会上,来自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李明定介绍说,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围绕肠道微生态结构与功能、肠道微生态与相关疾病、微生态试剂与粪菌移植治疗进展开展工作。“破坏人体微生态就是破坏人体健康。”李明定解释说,正常的肠道微生态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而肠道微生态菌群改变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分娩及喂养方式、生活方式、年龄与饮食、抗生素、放化治疗、感染、外伤手术等。同时,肠道菌群也受个体年龄、运动、饮食、抗生素等因素影响。如果是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的饮食,可增加更多有害菌的数量;低脂肪、低动物蛋白、高纤维的饮食,则可以提高有益菌的数量。目前,已发现肠道菌群和一些疾病具有一定的关联,如流感病毒、抑郁症、孤独症、口腔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等。
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认识到膳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的重要因素,其中营养因子如益生元、植物化学物、微量元素等,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而发挥益生功能。“菌群靶向性食物(MDF,即可靶向促进健康菌群的饮食)或将成下一个关注点。”陈卫为我国益生菌研究带来了新思路,他表示,对比各国的膳食模式发现,动植物食物的比例对肠道菌群有一定影响,因此可实现对肠道菌群的膳食定向调控。杨瑞馥围绕“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对下一代益生菌研究方向的启示”向参会代表分享了他的观点。
焦点4 临床试验成为益生菌功效研究关注点
益生菌研究需要结合临床实践,正逐渐成为行业共识,临床试验也成为近年来益生菌功效研究的重要趋势。如何将临床参数评估和肠道菌群研究手段相结合,使标准化的临床研究数据让疾病的“治”或“防”效果更加明确成为行业关注的新焦点。为此,大会邀请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沈通一,从临床的角度探讨便秘微生态治疗的新思考。养乐多本社中央研究所酒井隆史对“干酪乳杆菌代田株对健康管理的新挑战”进行介绍。伊利创新中心益生菌研究中心主任洪维炼介绍了乳双歧杆菌BL-99与肠道健康的最新研究进展。广东省深圳市人体共生微生物检测与干预工程实验室主任肖亮就人体多部位共生微生物研究及新型益生菌应用转化与参会代表进行分享,探讨其最新研究动态。
焦点5 益生菌多元化延伸加速行业创新发展
益生菌的多元化和菌株的本土化,一直受到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的极大关注,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张兰威就乳酸菌优良特性及其高活性制品产业化开发关键技术研究进行大会报告。杜邦营养与生物科技首席应用专家安德斯·亨里克森(Anders Henrikson)以“稳定性和功效性推动益生菌应用新发展”为题做分享。味全中央研究所基础研究中心总监徐志安分享了益生菌与超级谷物结合的创新应用实践。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研讨会上,征集的学术与产业论文摘要数量和水平增速明显,反映出我国益生菌行业背后强大的科技力量。与会专家表示,益生菌及其相关行业年均近20%的增速与近千亿市场规模的背后,离不开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也离不开那些有责任有担当、不断追逐创新的优秀企业家的执着和努力。相信随着个性化、精准干预型益生菌研究等更多成果的逐渐落地,益生菌行业也必将走得越来越稳健。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