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搜索项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吴清平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报     发布日期:2019-07-19 15:07:23    阅读:0

一个划时代的科技创新可以开创一个新领域,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而要想取得原创性成果,跨学科的系统性创新是重要手段,只有拥有了大量原创成果才能成为引领者和支撑者,才能为我国食品工业特别是食品微生物制造迈向新的台阶打下基础。

科技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有着落地的效果——技术创新可以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可以提高技术门槛,不断的创新可以让企业永葆活力。对于百姓来说,科技创新的成果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们生活更加便利,技术革命还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改变。而对于科学家来说,他们看到的是科学技术在深刻改变着世界格局,与国家核心竞争力息息相关。一个划时代的科技创新可以开创一个新领域,激活一个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的吴清平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要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技术创新要有质的突破,就需要学科交叉的系统性创新。”日前,记者采访吴清平院士时,他开门见山地说。


微生物制造已成各国竞争新战场

2017年两会,吴清平建议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创中心,该建议得到国家和广东省的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创中心将把食品微生物制造与安全大科学数据库纳入其中,该中心涉及食品微生物、病原微生物、食药用菌、环境微生物、大气空间微生物、人体微生物和海洋微生物,这几个领域的微生物研究形成互动,使独立的数据库更加网格化,形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微生物制造平台。

在我国,微生物制造占了食品工业的半壁江山,例如,中国的传统食品酿造闻名世界。吴清平认为,在食品微生物制造方向上,中国有非常大的潜力,比如,怎样提高微生物菌种的活力、提高发酵工艺水平,有很多原创性的工作要做。“核心是要形成系统。”吴清平表示,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食品微生物制造与安全的大科学数据库,一是要明确食品微生物(有益微生物)的菌群及分布规律;二是要进行分离。这其中面临不少挑战,微生物在地球上的生物量最大,种类也非常繁杂,超过1000万种的微生物群体,人类认识的只有10%。食品微生物在食品酿造工业中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手段去进行人为改造,也可以通过定向进化进行改造提升。

“现代生物技术与过去不一样,比如有了菌种,要建立菌种的组学数据库,包括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组学数据库是要把菌种数据化,以前生物数据化非常难,随着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手段已日臻完善,使得新物质比如新药物合成十分高效,这也是微生物制造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新战场的原因。”吴清平表示。

美国2016年启动了“国家微生物组计划”,欧盟、日本也相继启动。“我们要尽快在国际上占领一席之地,不然又跟之前的植物动物资源一样,发达国家把基因资源全抢占了,人家把专利一申请,我们就很被动。”吴清平说,“我们就是学这个专业的,不想我们国家未来在这个领域里落后。实际上我国在微生物领域离国际先进水平不远,有很强的实力,但是需要进行系统性地创新,不然很难有质的突破。系统性创新能产生原创性的成果,只有拥有了大量原创成果才能成为引领者和支撑者,才能为我国食品工业特别是食品微生物制造迈向新的台阶打下基础。”

吴清平认为,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微生物领域会有更大的发展。要把微生物资源收集起来并数据化,打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平台,促使我国食品微生物制造与安全创新的提升。


原创性成果成为食品工业重要支撑

食品工业作为我国一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已达12万亿,12万亿之后,食品工业的增长空间在哪里?食品工业已经从20%左右的增速进入到3%-5%的中低增速,今后靠什么拉动?吴清平认为,科技创新无疑是途径之一,而这个创新一定是学科交叉的系统性创新。

吴清平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微生物安全与健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要包括微生物菌种保藏、生物高新技术成果孵化等多个平台。今年,吴清平提出要进一步加快建立国家微生物菌种基因生物安全的大科学装置,包括食品制造与安全的菌种库即大科学数据库,还要引进其他行业的资源,把分散的力量联合起来。

目前我国某些领域的科技实力越来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仅靠单点创新,很难看到方向。吴清平打了个比方:不看地图去找天安门,你只能看到眼前的路,没有整体的视野,有了地图就有了坐标,有了方向,才不会走偏,才能走得更远。食物与体表微生物、肠道微生物、肺部微生物都是息息相关的,这些食物对肠道菌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它在人体内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它如何影响一些基因?这需要考证。如果只研究食品,一些领域是涉及不到的。但如果是学科交叉的创新,就会站在更广阔的视角看到全新的领域。“目前有些科技领域我们已经进入前沿,没有多少可以借鉴的东西,你要成为一个引领者,一个开拓者,必须要有大视野,否则很难做出原创性的创新,单点创新很难有大的质的突破。”吴清平说。

据了解,国家微生物菌种基因生物安全的大科学装置中的微生物菌种保藏量远期目标要达到100万菌株左右,占到全球的1/3的保藏量(全球约290多万菌株)。未来,科技在营养与健康方面的支撑与引领作用会越来越明显,食品微生物制造有着很广阔的空间,如果与国家微生物菌种基因生物安全的大科学装置结合起来,形成系统性创新,将对我国食品工业及国民的营养与健康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高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