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搜索项

用标准规范市场,让辣条美味又安全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报     发布日期:2019-09-09 17:32:24    阅读:0

因为便宜又美味,辣条已经成了零食界的“网红”。但自辣条红遍市场后,消费者对它的议论从未停止过。有说辣条生产不规范不安全的,有说因吃辣条吃出各种疾病的。作为一种调味面制品,辣条原本也只是食品品类的一种,其安全性真的这么差吗?近日,作为辣条主产区之一的河南省宣布自10月1日起废止DB 41/T515-2007《河南省地方标准调味面制食品》。其实早在此前,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宣称,在辣条产品标准出台前,全省暂停审批新的辣条生产企业。据称,河南此举是为了响应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调味面制品》。这或许标志着未来辣条市场将逐步走向规范。

5毛钱一包的辣条市场经历了长时间的野蛮生长,搭乘着消费升级浪潮,摇身一变成为网红零食。业内人士透露,我国辣条行业规模接近400亿元。对于目前辣条行业接近400亿元的庞大规模,食品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提升品质、保证安全是辣条行业发展的根本要求。


非法生产“带坏”辣条名声

辣条其实就是一种面制品,把小麦粉或者米粉和好后放入膨化机,通过高压把它变成熟化制品,再放入模具制成设定的形状,加上辣椒油、食用香精和一些食品添加剂。

如果是正规厂家生产的辣条,适当食用对健康并无危害。但一些由“三无”小作坊非法生产的辣条,就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学校门口的五毛辣条成本低廉,大多出于“三无”小作坊之手。

为了降低成本、牟取暴利,这些小作坊会采用劣质原料,并且加入丰富的食品添加剂调味,掩盖原料的劣质。“一些‘三无’小作坊生产的辣条为了追求口感和色泽,违规超限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很普遍。”福建省食品安全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说。“三无”小作坊生产的辣条中经常出现非法添加剂。如果短时间内大量食用辣条,摄入的这些添加剂数量也会比较大,可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此外,“三无”小作坊生产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可能难以合格;它们用的包装材料很粗糙,密封也不完好,很容易漏气,甚至让外面的杂物混进去。这些问题,都可能给五毛辣条埋下安全隐患。


有的“锅”辣条不背

尽管五毛辣条问题多多,而且辣条确实算不上健康食品,但不能把所有的疾病原因都推到辣条身上。比如新闻报道称,男童一日吃3包辣条,最终吃出了肝衰竭;24岁大学生因吃辣条导致肠穿孔;11岁的女孩爱吃辣条患上了罕见的克罗恩病,出现严重的腹痛腹泻,导致体重暴跌……

原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肝胆内科主任医师李东良表示:“在临床表现上,长时间、大剂量的食用辣条确实有导致人体肝功异常的情况发生,但并没有完整的证据显示吃辣条会导致肝衰竭,我们也没有见过这样的例子。”

对于辣条来说,就算其真的出现了色素、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超标的情况,其实也很少会造成肝损伤、肝衰竭的问题,无论是甜味剂还是各类色素,再或是各种香精,目前都没有会导致人体出现肝损伤的记录。

从辣条的食品生产工艺来看,生产加工过程当中的确会使用多种添加剂,比如香精香料、色素以及甜味剂。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批准使用的2000多种食品添加剂当中,香精香料就占到了几百种,而且大多数香精香料并没有“限量标准”。

虽然这些病的“锅”辣条不背,但也不意味着可以任性吃辣条。辣条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四高一低”:能量高、盐高、糖高、添加剂高,但其他营养物质含量低;大量食用或者经常食用辣条容易增加患超重肥胖、高血压等慢病的危险。另外,其最大的隐患是加工安全得不到保证,存在食品安全风险,很多辣条的生产是在小作坊里进行,卫生也得不到保证。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调味面制品》的《征求意见稿》中就提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GB 2760中方便米面制品的规定,其中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又名甜蜜素)、环己基氨基磺酸钙的最大使用量做了明确规定,不得超过为1.6g/kg。期待相关国家标准尽快出台,让辣条既能满足人们味蕾,又能满足食用安全。

(陈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