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搜索项

李士靖:结缘食业70年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报     发布日期:2019-10-08 14:40:04    阅读:0

10月1日,新中国即将迎来70华诞。而这一天,德高望重的食业前辈李士靖老人也将迎来94岁生日。

李士靖,1925年生,1949年11月参加工作。一生从事食品行业工作,曾经担任北京市政府食品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北京食品工业协会会长、北京饮食文化研究会会长,兼任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08年北京奥运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商务部中华老字号评定专家委员会食品组组长、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北京评定专家组成员。从20世纪80年代到新世纪初期,参与北京市5个五年计划食品工业规划的制定和贯出实施工作。著作包括:《中华食苑(十集)》《北京食品工业》《北京特味食品老店》《北京食品餐饮老字号》《京华名厨传》等。


“统购统销”的日子

1949年,伴随新中国成立的脚步,李士靖进入北京东城区消费合作社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1953年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伴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粮食等农副产品市场供不应求、难以满足国家迅速推进工业化的问题立即凸显出来,有可能引发物价全面上涨、社会动荡。

1953年,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实行统购统销的产品主要是“粮棉油”,具体政策是:计划收购,计划供应,由国家严格控制“粮棉油”收购,对居民实行限量凭票供应。这就是粮票、油票、布票、肉票、豆腐票、副食本等的由来。

1953年11月,政务院下达《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后,李士靖在北京市粮食统购统销办公室工作。

让李士靖难以忘怀的是40多年前,18户小岗村农民用生命的代价按下红手印,以“托孤”的形式立下生死状,签订“大包干”契约将土地承包到户。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也由此拉开。中国农民的创举被浓墨重彩地写进198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说,回顾过去5年国民经济,“特别重要的是,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农业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这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进步。”

“那时城乡市场长期存在的副食品供应紧张的状况大为缓和,肉禽蛋的社会零售额1982年比1978年增长1.1倍,食品等供应状况有了显著改善。日用工业品绝大多数供应充裕。过去凭票、凭证供应的商品,已大部分敞开供应。人民群众购买消费品有了较多的选择余地。”。


食品工业复苏起步

改革开放初期,在当时多种食品紧缺的严峻形势下,为了维护市场稳定、社会稳定和人心稳定,国家急需加快发展农业和食品加工制造业,解决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

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布置北京市一项工作:北京市民一天吃一个鸡蛋、一个月吃一只鸡预计何时能够达到?领导将测算的工作交给了李士靖,要他务必认真好好计算。李士靖接受任务,反复认真测算了一个多月也无法给出答案。最后他无奈地向领导汇报:按四五斤粮食转化一斤猪肉、两斤粮食转化一斤鸡鸭禽肉、一斤粮食转化一斤鱼计算,北京实在没有那么多粮食可转化,北京市民一天吃一个鸡蛋、一个月吃一只鸡的任务短期内没法实现。

1981年1月,时任中央领导在一份情况反映上批示“食品工业大有可为,须有个部门抓总”。由于食品产业分散在十多个部门领导与管理,必须有一个能够统筹规划、协调与服务的组织机构,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国食品工业协会。

李士靖说,组建全国性的食品工业协会,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这3个同时筹建的行业协会是: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由时任农业部副部长杜子端为筹备领导小组负责人;中国包装协会由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马仪为筹备领导小组负责人;中国饲料协会由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李瑞山为筹备领导小组负责人。这3个新建协会的职能,都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食品产业链上的关键环节。

李士靖回忆,为了取得建立食品行业社团的经验,遵照中央领导的指示,先建立北京食品工业协会,再建立全国食品工业协会,并由杜子端同志亲自参与和指导北京食品工业协会的筹建工作。

很快,当时的北京市常务副市长王纯牵头筹建并担任第一届北京食品工业协会会长。1982年1月,北京食品工业协会正式成立,成为全国第一个省市地区的食品社团。此后不久,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在大连正式成立。

1984年5月8日,国务院召开第三十三次常务会议,杜子端对《1981~2000年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纲要(送审稿)》作了说明,并汇报了当前食品工业生产的情况、问题、任务和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七五”发展规划的设想。李士靖说,这次会议十分重要,可以说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党和国家决定大力发展食品工业的关键决策,影响深远。

会议同意国家经委成立食品工业办公室和食品工业技术开发总公司,与食品工业协会是三块牌子一套机构。饲料工业也仿此办理,成立一个协调机构。国家计委可依靠这两个单位分别制订食品工业和饲料工业的计划、规划。两个发展纲要计委认真研究、综合平衡后列入“七五”计划和长远规划。

1984年7月14日,由杜子端组织起草、报国家经委修改后的《1981~2000年全国食品工业发展纲要》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

纲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中央政府发布的全面系统地发展食品工业的重要纲领性文件,成为中国食品产业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里程碑。

从“二五”到1978年,中国食品工业产值平均递增仅4.7%,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产值年递增达到10%以上。1983年,食品工业产值达到794.3亿元,为31年前的9.5倍。在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一跃而为仅次于机械和纺织的重要工业部门。

1984年1月6日,伴随着中国食品行业快速成长的步伐,第一张中国食品行业专业报纸——《中国食品报》正式创刊。《中国食品报》不仅为行业和社会及时提供了大量信息,同时也向国家和政府部门反映食品行业的问题和建议。让李老感受最深、最难忘的是《中国食品报》向党中央报送的“内参”。

1984年1月18日,刚刚成立的《中国食品报》向党中央报送了第1期内参——《濒临绝境满目萧条 北京六必居酱园亟待抢救》,文中触目惊心的场景震惊了当时的中央领导。1月20日,作出重要批示并转给北京市领导人。很快,在北京形成了一个抢救京华老字号的高潮。这一行动让濒临倒闭的六必居酱园得以重生,另外几十家食品老字号得到拯救,很快度过困境走上了复兴之路。


食业发展抓两端

李老德高望重广受尊敬,热情勤勉博学多才,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83岁高龄时才从工作岗位退下来。虽然李老一直在食品行业工作,但他深邃的目光所及远远超出食品工业范畴,视野向相关产业链不断延伸,积极为多维度研究发展食业献计献策、发声出力。

2008年北京首次举办奥运会,作为北京奥运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如何遴选餐饮供应商、保障食品安全、确定运动员食谱?李老坦言,北京奥运会食品安全工作对于他及其他北京奥运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来说是一项艰巨的考验。吃西餐一直是奥运会的惯例。筹备北京奥运会时,有人认为中餐使用原料复杂,货源渠道多容易出问题,运动员食谱品种越少,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的概率就越低。2005年7月,李老在奥运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上提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举办全球体育盛会,是弘扬中国饮食文化与中华历史文明的天赐良机。在制订奥运村运动员食谱时,应是中餐与西餐兼顾。至于食品安全是否有保证,不在于食品与餐饮的品种多少,关键在于食品安全体系的健全与强化。

最终,北京奥运会确定的菜谱西餐占70%,中餐及其他类占30%。有丰富奥运供餐及食品安全经验的美国爱玛克公司和中国首旅集团成为奥运餐饮主供应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西美食荟萃,北京烤鸭与中国水饺、麻婆豆腐等一起纳入奥运菜单之中,受到世界各国运动员的热烈追捧,体现了东西方饮食文化交融的盛况,创造了奥运餐饮新纪录。北京还以奥运期间无一例食品安全事故而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自2008年退休后,他每年都要自费5万多元将几十年收藏研究的近千万字食品、餐饮业、饮食文化资料整理复印,分送给有关部门、食业社团和重点企业。

从1993年起,他组织编写饮食文化丛书《中华食苑》,向海内外发行。《中华食苑》共收进200多位作者的论文,计310多万字。所收论文涉及二十多个学科的著述。无论是从内容涵盖面的宽广程度,还是从参与作者的人数及著作学术价值,这部大型饮食文化丛书都算得上是饮食文化的鸿篇巨著。国学大师季羡林提供《中华食苑》3个章节的《糖史》资料,还热情为饮食文化丛书出版亲笔题词,馈赠墨宝。有学者赞誉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不仅功在当代,更是利在千秋。

(蒋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