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搜索项

一杯奶流淌70年白色传奇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报     发布日期:2019-10-08 14:43:27    阅读:0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乳制品工业追随祖国70年发展步伐,经历了由弱到强的蝶变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70年来,我国乳品产量实现连续跨越三个千万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跨越,国内大型龙头企业的奶源指标、工艺技术、产品品质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产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实现了跨越和反超,国产奶粉迎来全面振兴时代。奶畜饲养、乳制品加工、乳制品产量、品种结构、质量标准、消费市场等方面,都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数说

2018年,我国牛奶产量3075万吨,是1949年的154倍。2018年,全国乳制品产量达到2687.1万吨,规模以上乳企实现销售额3398.9亿元,与1949年相比有上万倍的增长。规模以上乳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食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8.5%。主营业务收入和增速继续保持第一,并高于食品制造业平均增速,中国乳制品工业已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食品制造业。


凭票供应的奢侈品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乳业起步维艰。1949年全国仅有奶牛12万头、奶山羊17万只,年产奶量分别为19.2万吨和1.7万吨。12万头奶牛中,产奶性能较好的荷斯坦奶牛仅2万头。

为了能让更多的市民喝上牛奶,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北京市委、市政府把乳业列入经济发展计划,努力增加牛奶供应。1956年3月1日,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北京市牛奶总站正式成立。

当时,加工鲜牛奶与其他副食品一样也十分紧缺,人年均消费牛奶不足1公斤。1957年深秋,牛奶供应出现紧张局面,北京市牛奶总站一边紧急从外地调奶,一边让送奶员到订户家做动员,让成年人先停奶,以保证病人、婴幼儿的牛奶供应,此举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11000磅奶全部给了病人和婴幼儿。

上海市从1960年的年初开始对牛奶实行严格的凭票供应制度,由于市场的主要产品——瓶装消毒牛奶出现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因此牛奶公司只能采取一种“不全满足”的牛奶分配办法,即原本应该每日供奶的订户,改为隔日甚至隔两日供奶。据1961年统计,当时的订户月均供奶仅12.4天;1962年订奶户为25.6万个,月供15.5天,基本上是“隔日供奶”。

有丰富“延安大生产”经验的开国将领、时任国家农垦部长的王震将军接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批示后,大力宣传乳业发展的重要性,几乎逢人便讲:“要使我国人民健康,娃娃们长高一寸,只吃大米和苞谷是不行的,就要多喝牛奶,我国要大力发展奶牛。”这成为那个年代为数不多的针对牛奶的政策利好。


在改革开放中迎来黄金时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乳业的改革从此拉开帷幕。

乳业被当作优先发展的产业,奶牛、奶山羊饲养在全国多个地区得到迅速发展。1990年,全国乳制品加工企业达756家,遍布全国29个省市区,比1978年增加近3倍;乳制品产量达到31.37万吨,比1978年的4.65万吨增长了5.7倍。

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西安六大城市陆续取消牛奶凭票供应。

这个时期是我国乳制品生产发展最快的时期,推动了我国乳制品的结构调整和行业发展。

1984年,内蒙古扎鲁特旗乳品厂引进瑞典利乐~拉伐公司的片式超高温灭菌机、无菌灌装机以及配套设备。这是我国首次引进灭菌乳生产技术及设备。该设备生产的灭菌乳保质期可长达6个月,使产在北方的鲜牛奶远销南方市场,改变了北方的牛奶只有做成乳粉才能销往南方的历史。

1985年,黑龙江乳品厂在黑龙江省安达市建成投产,日加工鲜奶能力200吨,年产速溶乳粉8833吨、奶油146吨。该套设备是从丹麦DTD公司引进。黑龙江乳品厂的建成标志着我国乳粉生产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婴幼儿食品仅有以谷物、大豆、蛋黄粉为原料的“代乳品”,尚无真正意义上的以乳或乳制品为原料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开始研究并生产以乳或乳制品为原料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当时叫“婴儿乳粉”,以牛乳为基础,添加大豆蛋白、蔗糖、饴糖、微量元素、维生素配方,即以后的婴幼儿配方1号。1983年,“母乳化婴儿乳粉”科研项目通过鉴定,开始生产以牛乳为基础添加脱盐乳清粉、植物油、微量成分的“母乳化婴儿粉”,即以后的婴幼儿配方Ⅱ号。以后该配方经过1989、1997、2010年三次修订,2016年产量约90万吨,为我国婴幼儿食品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酸奶生产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由国外引进菌种,首先在北京、天津投入生产,逐步发展到上海、广州、西安、武汉、南京等大城市。1985年,内蒙古轻工研究所成功生产冻干乳酸菌种粉,酸奶很快在全国快速发展。2016年,我国发酵乳已占液体乳总量的28%。

我国乳业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原料奶生产、乳制品加工业初具规模,乳制品消费市场日趋成熟,市场供求矛盾逐渐缓和,消费者对乳制品质量及产品品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奶牛饲养业、乳制品加工业由数量扩张型向着质量效益型发展,我国乳业开始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品质提升带来行业高增长

2008年,是让每一位乳业人都刻骨铭心的一年。那一年,三聚氰胺事件浩劫了中国乳业。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乳制品行业卧薪尝胆、砥砺前行。2008年以来,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涉及乳制品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形成了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原国家卫计委陆续颁布乳品安全国家标准74项,其中产品标准21项、生产规范标准5项、检验方法标准50项。

目前,我国乳制品加工厂有745家,婴幼儿配方粉加工企业115家,产值3400多亿元,成为法规标准完善、技术装备先进、企业管理规范、产品质量稳定向好、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食品制造业。

品质的提升也为我国乳业的高增长加分赋能。据统计,乳制品国家监督抽检合格率连续5年达到99.9%以上,这极大地提振了消费市场的信心。近年来,我国乳制品的抽检合格率一直高居32大类食品首位。

由于基础薄弱和多种原因,从新中国成立至2000年前,乳制品制造业无论总体规模还是企业单体规模都比较小,2000年后开始快速发展,跨省区、集团化、上市成为明显特征,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截至2018年5月底,在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上市的中国大陆主营乳品加工大型企业共有18家,这些企业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国乳制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2.7%。

2018年,全国大中型乳品加工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9%;其中6个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约占全国乳制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57%;排名前3位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国乳制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的49.8%;排名前2位的企业进入世界乳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排名前10,亚洲排名第一、第二。

伊利是我国乳业发展的缩影。2019年上半年,伊利实现营业总收入450.71亿元,净利润近40亿元,再创亚洲乳业新高。其中,综合市场占有率、市场渗透率等核心指标持续领跑行业,稳居亚洲第一,净资产收益率多年位居全球乳业第一。


中国乳业走向世界

乳品行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外资和国际品牌进入较早的行业,如国际巨头雀巢、达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已进入中国市场。可以说,从我国乳企下场参赛开始,就是在一个充满竞争的国际市场上与这些重量级选手角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国乳业扬帆出海,开始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拓展市场,逐渐融入全球乳业发展格局,为我国乳业发展开辟广阔空间。光明、伊利、雅士利在新西兰建立生产基地,蒙牛集团海外投资,圣元国际迈步法国,飞鹤乳业飞向加拿大……2016年,君乐宝奶粉通过香港食环署397项严格审核,进入香港市场销售,一年后又成功登陆澳门市场……更多的企业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走出去在境外投资。

根据中国奶业协会调查,截至2018年底,共有17家企业在境外投资奶业。我国乳制品工业已成为食品行业中国际融合度最高的行业之一,逐步实现了用全球的资源做中国市场的战略目标。与此同时,国产品牌以优异的品质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乳品机械畅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49~1978年,我国乳业的国际贸易量很小,加入WTO和建立双边自贸区后,进口量快速增长。2018年,乳品、改良种用牛和牧草三大类商品进出口总额110.2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乳品、奶牛和牧草最大进口国和净进口国。其中乳品进出口总额104.2亿美元,约占我国畜产品贸易总额的29.5%、农产品贸易总额的4.8%。2018年,我国乳品进出口总额、进口总额首次双双突破1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乳品新兴市场。今天,我国不仅是奶类生产大国,也是奶类消费大国、市场大国。

经过70年的不断发展,我国乳品加工实现了工业化、机械化、自动化并迈向智能化,成为食品制造业第一大行业。目前,在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部署下,我国乳业进入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

中国乳业正砥砺前行迈向新的目标:到2025年,奶业实现全面振兴,基本实现现代化,奶源基地、产品加工、乳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70年,中国乳业的面貌焕然一新,70年,中国乳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乳业从亚洲第一走向全球乳业第一阵营,让全球乳业重心向中国转移。未来,世界乳业的发展看中国,中国乳业将迎来“中国时刻”。

(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