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搜索项

“中国香菇出口老大”易主

信息来源:湖北日报     发布日期:2017-04-14 13:55:35    阅读:0

随州稳坐宝座12年后,香菇出口额被河南西峡超越

近3年,随州香菇出口大幅下滑,“中国香菇出口老大”宝座易主,取而代之的是河南省西峡县。

西峡,一座距随州300多公里、人口不足50万的小县城,尽管名不见经传,其香菇出口业绩却令人吃惊。2016年,出口额达6.3亿美元,同比增长近6000万美元;同年随州香菇出口额4.7亿美元,同比减少7000万美元。

一增一减,两地差距进一步拉大。去年,西峡县稳居“中国香菇出口第一”宝座。“随州一直是我们的老大哥,从香菇标准化种植到加工出口,每一步都学习随州,如今反超,实属意外。”西峡县食用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东旭谦虚地说。

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的随州香菇,一直是我省农产品出口的一张名片。从2003年至2014年,香菇出口始终保持国内第一地位。该市有规模加工出口企业20多家,产品一度占领东南亚市场七成以上份额。

2013年,随州香菇出口额达到顶峰,为6.5亿美元。2014年是分水岭,出口额下滑5000万美元。2015年,出口额又下滑5000万美元,首次被西峡县超越,但差距只有2000多万美元。去年,双方差距扩大到1.6亿美元。

今年1月至2月,随州香菇出口同比下降20%,西峡则与去年同期持平。

“近两年,随州香菇加工企业遭遇困难,部分企业出现停产、缩产等现象。”随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5年,以龙头企业炎帝科技为代表的几家企业因盲目扩张等因素陷入困境,引发整个行业的信贷危机,进一步加剧企业困难。

对此,专家评析,“老大”易主,产业发展遭遇困难,主要原因是企业未能在产业调整关键时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困境,需要“有形之手”的帮忙,更需要企业自身加快改革创新,转型升级。


西峡追赶20年的启示

下高速进入西峡县境内,映入眼帘的是数公里长的“西峡香菇城”,这里聚集了当地45家香菇加工企业。

西峡县食用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庞丽介绍,上世纪90年代,西峡学习随州经验,开始大规模种植香菇。1997年,县委、县政府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食用菌工作领导小组和食用菌生产办公室,统揽全县香菇产业发展规划、生产、技术、管理等。“政府领导换了多届,但县长担任组长的制度一直没变,一任接着一任发展香菇产业。”庞丽表示,经过20年努力,西峡县已建立15个香菇专业乡镇,110个香菇村,注册“西峡香菇”商标,培育出45家香菇加工出口企业,近20万农民从事香菇种植、生产、销售。

记者探访发现,该县香菇加工企业出口额多集中在2000万美元—5000万美元,单个企业出口规模虽不及随州,但凭借企业数量多出1倍的优势,总量胜出。

当地大型香菇加工出口企业——西峡家家宝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4年以前,公司出口产品主要是初加工的干香菇,销往东南亚地区。因价格战过于激烈,公司从2013年起开始转型。他们与广东一家科技企业联合发明技术专利,开发出6种口味的休闲食品香菇脆,成功出口日本等国。

西峡县商务局相关人士表示,近两年,该县已有10多家企业转型深加工,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美国等多个国家,对推动西峡香菇出口持续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庞丽介绍,西峡县政府在产业调整关键时期,从资金、技术、品牌三方面大力支持企业转型。首先,借资。协调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创新融资模式,为企业注入资金活水,避免资金链断裂。其次,借智。发挥县食用菌科研中心作用,聘请国内外30多名知名专家为科技顾问,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寻找合作伙伴。第三,借力。去年,县委、县政府举办首届中国食用菌西峡秋季博览会,吸引国内外400多名采购商聚集西峡。中国食用菌协会在博览会上授予“西峡香菇甲天下”的荣誉称号,进一步扩大西峡香菇的品牌知名度。


随州香菇,何时重新登顶

3个好朋友的分离——让最大出口企业遭受重创

一年出口香菇1.4亿美元,这是三友(随州)食品有限公司2013年创下的纪录,迄今国内无同行企业打破。

各种荣誉奖杯纷至沓来。当年,作为随州最大的香菇加工企业,三友公司风光无限。

但3月30日,记者前往三友公司却看到,占地200多亩的工厂里,生产车间近一半闲置,上班的工人仅百余人。“高峰时有700多名工人,每天满负荷生产,门口停满大货车。那情形,怎一个忙字了得。”三友公司副总经理黄国如回忆往日的辉煌,唏嘘感叹,如今,3天难见一辆货车。

2005年,三友公司成立,创始人是何小芳、刘银水、吕华雷3个好朋友。

3人在香菇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很快产生了1+1+1>3的效果,公司成为随州最大的香菇出口企业。2010年,公司提出宏伟目标:到2015年实现年产值50亿元。

不料,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改变了三友公司的命运。

2011年,时任董事长的何小芳突然因病去世,他的亲戚将一条年出口5000万美元的深加工生产线带走;

不久,吕华雷也突发重病无法正常工作,他联系的一些客户流失;

2013年,刘银水辞去了三友公司总经理一职,开始经营自己的炎帝科技公司,大量资金和客户被带走。

“3名创始人的各种变故,让公司遭受重创。”黄国如表示,2014年,公司出口仅为4000多万美元,经过2年拼搏,去年才逐步恢复到6000多万美元。

公司的一举一动,银行了如指掌。从2014年起,银行将公司的信贷从3亿元逐步减少到1亿元。

炎帝科技倒闭——推倒多米诺骨牌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三友事件后,香菇行业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一家年出口数千万美元的香菇企业,因还不上银行2000万元贷款,老板跑路,导致银行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度急剧下降。

紧接着,炎帝科技公司的倒闭,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直接触发整个行业的信贷危机。

刘银水创办的炎帝科技占地600亩,创建了国内首个香菇工厂化栽培模式,技术全球领先。但因建设、研发等投入过大,企业欠银行近5亿元贷款。2015年,由于经营不善,加上刘银水突发疾病去世,公司被迫停产。

银行开始对随州所有香菇企业重新评估,并采取一系列限贷、抽贷、断贷等措施。

来自随州市商务局的调查显示,2015年至2016年,香菇行业抽贷率高达50%以上,即便是龙头企业——随州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也未能幸免。

该公司董事长雷于国坦言,去年,公司利润增长20%,但仍被抽贷1.4亿元。被抽贷的那3个月,公司差点倒下。所幸,公司是新三板上市企业,在资本市场成功融资1.1亿元,度过危机。“资金少了,企业收购香菇的量就会减少,出口就会加速萎缩。”湖北中兴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伟伟表示,近两年,公司贷款从2013年的2亿元缩减到去年的5500万元,导致香菇收购量锐减一半以上,出口额从最高峰的8000万美元下滑到4000万美元。

出口下滑,银行贷款减少;贷款减少,出口进一步下滑。

雷于国惊呼:“随州香菇产业步入雷区。”

爬坡途中为何“熄火”——提供不了更好更多的产品

在随州,有声音说,香菇发展30多年,产能已过剩,下滑在所难免;也有声音说,银行“雨中收伞”,压垮了企业。“这些都是外因,关键还是企业自身出了问题。”三友公司总经理王保国认为,公司创始人相继离开,导致客户、人才、资金大量流失,遇到重大变故,企业经营就出现断崖式下滑,归根结底是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记者与随州当地7家香菇企业负责人交谈时,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说香菇产能过剩,为何西峡县出口逆势增长?说银行无情,为何西峡县未出现银行“雨中收伞”?关键在于企业提供不了更好的产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爬坡途中“熄火”了。

在三友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将香菇清洗、分类后,再进行包装、托运,工艺非常简单,与10年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目前,本地20多家香菇企业绝大部分是进行产品初加工,附加值低。”随州商务局相关人士表示,随州香菇70%出口东南亚国家,且以贴牌为主,进入发达国家的少,有自主品牌的更少。

初加工利润有多低?王保国算了一笔账:2010年,公司曾有一条香菇深加工生产线,香菇脆等产品出口到日韩,净利润高达20%。而去年,公司出口全是初加工产品,净利润不到2%。

不转型就是等死——呼唤一场供给侧革命

其实,早在2013年,随州一些香菇企业就意识到,转型时不我待。

转型步伐最大的是炎帝科技。该公司不惜大规模贷款,研发香菇工厂化栽培,彻底改变香菇传统种植模式。但因步子迈得太快,倒在了扩张路上。

谈及此事,随州的香菇大王们无不扼腕叹息。

也有企业迈出了一小步,但转型之路戛然而止。胡伟伟说,2014年,湖北中兴食品公司耗资400万元采购一套深加工设备,准备生产香菇休闲食品。但发现银行有抽贷趋势后,不敢持续投入,将设备卖给河南西峡县一家香菇加工企业。

裕国菇业是随州目前转型最成功的企业。雷于国认为,随州的初加工模式优势不再,唯有抓住时机率先一步转型升级,走产品深加工之路和品牌之路,产业方能走得更远。

裕国菇业从2012年起,与无限极(香港)有限公司合作,把香菇加工成口服液,一支10毫升的无限极口服液售价6元,供不应求;2014年,又与周黑鸭等知名食品企业合作,开发卤香菇、香菇饼干等系列休闲食品,迅速扩大市场。该公司还成立当地第一家香菇研究院,聘请袁隆平为企业顾问,联合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不断加大研发。2016年,该公司实现销售额10亿元,利润5500多万元,同比增长20%以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表示,产业转型关键时期,除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外,还要充分利用政府“有形之手”,解决企业困难,引导产业逐步做强。


(雷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