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风险评估中心助理研究员张哲介绍,国家卫计委着力构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为科学基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历时7年建立起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完成5000项标准清理整合,有效解决了以往食品标准间矛盾、交叉、重复等问题;补充制定修订一大批监管重点、产业发展亟需的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物、婴幼儿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形成包括通用标准、产品标准、生产经营规范标准、检验方法标准等四大类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目前,我国共有现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200余项,涉及食品安全指标两万多项,标准体系与国际基本接轨,主要指标与发达国家基本相当,覆盖人民群众日常消费的所有食品品种。
“食品安全标准与食品安全监测管理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前后两端,我们对两端都进行严格要求。”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韩军花说。韩军花同时介绍了我国特殊膳食食品相关标准的制定情况,她表示,目前我国已形成以婴幼儿配方食品、婴幼儿辅助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和其他特殊膳食用食品为主体的特殊膳食食品标准体系,各项产品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有的甚至严于国际标准。例如,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对婴幼儿配方食品中铁元素含量的要求是每100千卡大于等于0.45毫克,美国的标准为大于0.15毫克,而中国的标准是0.42毫克—1.51毫克。“可以看出,我国的标准规定了上下限,从一定程度上说更加严格,对企业生产也更具有指导意义。”下一步,我国将以年龄、职业、疾病情况等作进一步细分,完善特殊膳食类食品标准体系,尤其是老年人的特殊膳食配方与标准。
在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工作人员向媒体和公众代表介绍了近年来我国食品营养与安全工作取得的各项进展,并现场对常见的高盐、高糖食品进行了盐、糖含量的直观展示。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介绍,营养与健康所自1941年建立以来,一直担负着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食物成分监测、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监测评估等工作,目前已在居民膳食结构、贫困地区未成年人营养改善等领域取得积极进展,未来将继续做好全国营养与健康技术指导工作。我国作为唯一担任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两个委员会主持国的发展中国家,每年举办相关食品法典国际会议,引领两个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修订工作;牵头制定了非发酵豆制品等9项国际标准,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实施的动植物卫生措施协定谈判。在营养与健康所重点实验室的开放参观中,原子吸收仪、全自动生化仪等先进仪器在生物样本中的应用,膳食宝塔模型、减盐减糖展板等科普宣传材料和工具的开发,展示了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公共营养与食品安全领域不断探索的成果。
据悉,各地卫生计生部门也在食品安全周期间,围绕“食品安全营养与公众健康”的主题,向居民发放《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糖尿病膳食指导手册》《不容忽视的微生物》等食品安全营养科普读物,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加深了公众对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认识。
(罗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