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社会关注的食盐体制改革已走过一年光景,我国全面开放食盐价格,允许定点生产企业进入流通销售领域。
盐业改革正逐渐打破区域垄断,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但食盐跨省流通仍频频受阻,某些地区发生查扣异地盐的问题,甚至出现多起盐企状告地方盐务局的案例。盐业逐渐进入“高盐值”时代,市场上各式各样的盐制品令人眼花缭乱,但同时低价盐不断冲击市场,高附加值品种盐销售受阻、销量下滑,传统专营条件下的高利润率已不复存在。业内认为,行业洗牌将成为2018年盐改的重要成果,少数“大而全”企业加上众多“小而专”企业将构建行业新格局。2018年的中国盐业市场仍然是产业为主、消费为辅的格局。
超市食盐五花八门 高价格不等于高价值
2017年1月1日,我国食盐体制改革如期实行。各地食盐定点生产企业开始直接进行食盐销售,省去了中间的流通环节,同时也可实现跨区域销售。原本由国家统一计划调配的国内食盐市场成了活水。
同时,这也意味着,我国沿袭千年的食盐专营制度就此改变。吃盐的选择权落在了老百姓自己的手里,食盐生产企业也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原来在超市只能买到一种盐——碘盐,而现在,超市食盐区域的货架最多的有6层,供市民挑选的盐类产品越来越多,海藻碘深井晶盐、低钠钙盐、高纯晶岩盐、红枣碘盐等眼花缭乱。湖盐、海盐、井盐、岛盐,不同品类的盐纷纷上市,不同产区的盐出现在同一市场。除了无碘盐、低钠盐等功能性盐品越来越多,口味盐也开始出现。此外,场景化盐类产品也越来越多,如牛排盐、研磨餐桌盐等,售价高低不等,包装从袋装变成瓶装。
除此之外,瑞典、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法国等国家纷纷带着不同的盐类产品,陆续现身中国市场,欲分一杯羹。
令消费者眼花缭乱的各类食盐究竟区别在哪里?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坦言,高端盐其实是营销的噱头,当然也有相应的功能去匹配高的价格。其实从整个消费端来说,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需求,有不同的消费档次。这可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整个市场上盐类产品的价格呈现金字塔形,这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对于价格来讲,这个产品是有名无实还是有名有实,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
然而,对于中高端盐,其实国内目前并没有一个严格区分。
中高端盐售价普遍偏高,“但高价格并不等同于高价值”,中盐人员曾在接受采访时提醒消费者,价格高并不意味着食盐的营养价值就越大,而往往是产品的稀缺性导致的。比如,海南海盐,近几年当地海盐产量急剧减少,从食盐输出大省变成食盐引进大省,再加上南方降水量较大,产量较少,因此海南海盐就变得十分金贵。
食品营销专家、合效策划创始人韩亮表示,对消费者来讲,选择盐产品时没有必要过分地去迷信价格和品牌,因为盐产品的同质化非常严重,根据喜好选择即可。
“未来盐产品发展的第一个方向应该是功能化,会增加很多辅助的功能,不仅是加碘,还会增加其他的功能。第二,盐在用途上还会有些新的功能开发,比如足浴、美容等。第三,包装的形式会出现多样化,不会仅仅停留在目前的这种形式上。第四,产地和品位的多元化,过去有海盐和井盐,未来还有更多不同的深加工盐。”韩亮说。
跨省售盐依旧阻力重重 盐企与盐务局对簿公堂
虽然新盐改方案让食盐生产企业实现了跨省经营,但多家盐企近期向媒体反映,目前跨省销售食盐遭遇扣留的情况依然存在。
事实上,早在2017年盐改之初,江苏、湖北、贵州、河南等8个省份均被媒体爆出查扣外地盐,总量超过2000吨,部分盐企甚至被查扣数百次。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认为,盐改政策落地,跨区域经营扣盐情况仍存,实际上还是地方保护主义作祟,“改革冲击了固化的利益结构,但还没有形成公平的竞争顺序。”
为打破区域壁垒,盐企与地方盐务局之间的角力自盐改之初就已展开。
2017年3月,江苏省盐务局下发了一则《江苏省盐务管理局关于公布在江苏省涉嫌违法违规经营食盐企业名单的通知》,涉及中盐上海市盐业公司在内的5家外省盐企。而涉事企业则称江苏省盐务管理局严重违反盐改政策。2017年4月,中盐上海将江苏省盐务局诉至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截至目前尚无判决结果。
2017年7月,连云港市一粮油店商户因销售28公斤湖北蓝天食盐而被连云港市盐务管理局扣押,同时被罚款600元。随后,该商户向连云港市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同年9月,连云港市政府公布《行政复议决定书》,确认连云港市盐务局作出的处罚违法。
刘俊海建议,被扣盐的盐企应保存好各方面证据,在法制和理性的范围内依法维权。
低价产品持续冲击市场 质量差距问题浮出水面
食盐跨省流通虽频频受阻,但市场的开放作用已经显现。随着异地盐的不断涌入,区域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低价盐对原有市场价格体系的冲击正在加剧。
针对低价盐的冲击,中国盐业总公司董事长李耀强在2017年12月的盐业改革发展论坛上表示,受跨区经营冲销影响,专营时期作为销售主力的中档商品在2017年销量大幅下降,而各地低档产品销量占比达50%以上。
李耀强还分析,盐改之后,食盐生产企业可以直接进入批发环节,带来食盐销量上升。但同时,生产企业为抢占市场需要投入大量销售费用,导致利润增长水平远低于其销量增长水平,传统专营条件下的高利润率已不复存在。
事实上,李耀强的分析在云南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的财务数据中已有显现。云南能源2017年半年报显示,其食盐营收同比减少26.22%,但销售费用同比增长了28.31%,原因在于随着食盐市场区域放开、价格放开,跨区域经营格局迅速形成,低价食盐成为市场主导产品,高附加值品种盐销售受阻、销量下滑,而省外销量增长导致物流费用增加。
值得关注的是,在盐企间展开价格战的同时,盐业市场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也浮出水面。
中盐(上海)一位销售负责人表示,盐改的初衷是通过市场自由竞争提升盐品质量,但目前来看,很多盐企会选择价格更便宜、品质不佳的产品投放到餐饮、大排档等场所,从而导致盐的质量参差不齐。
(周岩)